第1章 在傾慕中相識(1 / 2)

1937年夏天,英國舞台明星勞倫斯·奧尼弗隨老維克劇團到丹麥艾爾西諾演出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哈姆萊特》。在那裏,他與正冉冉上升的女明星費雯·麗相愛了。當時,奧尼弗30歲,費雯·麗23歲。

遺憾的是,他倆一個是有婦之夫,一個是有夫之婦。他們各自的婚姻並非不幸福,並且,雙方都已有了小孩———奧尼弗的小孩剛滿一個月。這更使他倆痛苦萬分。

費雯·麗第一次見到奧尼弗是在1934年。當時,奧尼弗正在興致勃勃地主演《舞台王族》。他的表演博得劇評家們的狂熱讚頌,贏得了觀眾中每一個女性的熱淚和欽佩。費雯·麗就是其中的一個。當時,她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女演員,剛與一位有成就的律師利·霍爾曼結婚。費雯·麗已經是第3次觀看了奧尼弗出演《舞台王族》了。後來,她又14次觀看了奧尼弗扮演的哈姆萊特。她覺得,奧尼弗的演出給她帶來一股萌動的活力。若幹年後,她對朋友們說,這種活力使她認識到,舞台就是他倆的歸宿。

當時,奧尼弗已經是一位大明星,他在舞台上扮演過40多個角色。他還在影片中扮演了不少角色。他被公認為是一個深受尊敬的、有思想的偉大演員。

1935年,奧尼弗在看《偽善的麵具》這出戲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了費雯·麗。戲中最完善的似乎就是費雯·麗扮演的角色,她那優雅的纖弱和極度的歡快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整個演出中,她那使人神魂顛倒的美麗姿色占據了整個舞台。看過她演出的人終身難忘。

但是,他倆相見相識卻是稍後的事。一天,費雯·麗正和戲劇界的朋友約翰·巴克馬斯特在倫敦薩沃伊飯店進餐,碰巧,奧尼弗和他的妻子———演員吉爾·埃斯蒙德剛好也在旁邊的一張餐桌。餐廳裏所有的人都在注視著光彩照人的費雯·麗。她能感覺到奧尼弗的眼光,同時,她也發現舞台下的他同樣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奧尼弗於1907年降生於人生世界的舞台上。他們一家生活非常艱苦,總是四處漂泊。奧尼弗的正式教育是在弗蘭西斯·霍蘭德英國教會女子學校開始的。但是,如果他不轉到倫敦瑪格麗特大街的萬聖學校就學,他也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演員。在這座巨大的基督教文學藝術教育中心裏,10歲的奧尼弗參加了學校的演出,並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奧尼弗13歲時,母親悲慘地去世,家庭失去了精神支柱。因窮困潦倒,奧尼弗當時隻想像在印度打工的哥哥那樣當一名普通的種茶工人,以養家饣胡口。可是,父親提醒他說:你應當成為一位真正的演員。父親的這句話,將奧尼弗最終推上了戲劇和電影舞台。那是他真正的人生舞台。

費雯·麗於1913年11月5日出生在印度大吉嶺郊外的一棟平房裏。相距不遠的珠穆朗瑪峰像一個龐大的白色幽靈隱現在地平線上。父母親給她取名費雯。

費雯7歲時,在印度工作的父母親為了讓女兒接受較好的教育,把她送回英國的一所教會學校寄讀。母親一心想把費雯培養成虔誠的天主教徒。

費雯在教會學校度過的頭幾天是非常孤獨的。後來,她慢慢習慣了。她在學校裏是最年幼的一個,修女和同伴們都知道她的父母遠在印度,對她處處照顧。費雯和一個比她大兩歲的學生瑪琳建立了真摯的友誼。

有一次,瑪琳告訴費雯說:“將來,我離開學校以後,我要去飛行,我要做一個飛行員。”費雯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做一個演員,一個偉大的女演員。”

費雯絕不隻是說說而已。每年,學校裏都有業餘戲劇愛好者組織的演出,費雯都在其中扮演角色,盡管隻是小小的角色。

1921年11月30日,費雯剛剛度過8歲生日,便遵照母親的意旨,接受洗禮,成了一名天主教徒。

費雯的母親認為,依靠學校教育可以改變女兒容易衝動、好發脾氣、又充滿幻想的性格。但她沒想到,女兒隻是表麵上恭順地遵守學校的教規,耐心地打發時日,可在內心深處,當演員的強烈願望越來越折磨著她。她能幾個星期都同人講《哈姆萊特》的故事,這是母親帶她去看過的一出戲。那個被人殺死的國王的幽靈一直都讓幼小的費雯震驚。她背著母親愉偷寫信給父親,傾訴自己多想跟爸爸一塊同台演戲,因為她父親也曾是一名業餘戲劇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