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究竟葬於何處?這至今還是一個待解之謎,我們不能不讚歎古人的精明。

“北京人”頭蓋骨丟失之謎

80多年前,全球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驚世而出,沉睡在地下50萬年的人類祖先,從此被喚醒。

發現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年輕的中國學者裴文中挖掘出了第一塊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考古學者將這種古人類正式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簡稱“北京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發現,將人類自身曆史整整提前了50萬年。

1936年,另外三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和一個完整的人類下頜骨,又相繼被挖掘出來。一時間,周口店的驚人發現,震動了全世界。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考古工作被迫停止。5個出土的北京猿人頭骨化石,被存放進了美屬北京協和醫學院,由中美學者共同創建的“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負責保管。

轉移頭蓋骨

“鑒於美日關係日趨緊張,美國正與中國站在一條戰線共同抗日,我們不得不考慮在北平新生代研究室的科學標本安全問題。我們準備同意將它們用船運往美國,委托某個學術研究機關,在中國抗戰期間替我們暫為保管。”

這是一封求助信,信件的日期是1941年1月10日,寫這封信的人是時任國民黨中央行政秘書長的翁文灝,這封信被同時發給協和醫學院院長胡頓、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魏敦瑞以及美國駐中國大使詹森。信中所提到的“北平新生代研究室的科學標本”,正是當時保存在協和醫學院的北京人頭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堪稱國寶,中國國寶出境,可是非同小可,各方麵都不敢貿然行事。經過近一年的反複考慮,到1941年年底,重慶國民黨政府和美國方麵終於達成一致意見:頭蓋骨化石由美國領事館安排,帶出中國,暫存美國。

1941年,胡承誌時年24歲,是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魏敦瑞的助手,同時也是專門製作化石模型的技師。在轉移頭蓋骨之前,魏敦瑞特別授意胡承誌給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製作了相同大小的模型,後來寄去了美國。

現有資料表明,胡承誌是最後一個見到和摸到“北京人”化石的中國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轉移前的全部裝箱工作,就是由他來親手完成的。據其回憶,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裝入了兩個大箱子。

按照中美協商和美國公使館的安排,這兩隻箱子會被標上美軍軍醫威廉·弗利的名字,以私人行李的名義,從前門火車站裝車,直發秦皇島,之後搭載計劃於12月11日停靠進港的中美間定期航班“哈裏遜總統號”前往美國。

丟失

1941年12月5日清晨,兩隻木箱由專人護送,跟隨美國海軍陸戰隊登上了開赴秦皇島的專列。8日上午,列車按計劃抵達目的地,但“哈裏遜總統號”卻根本沒能靠港。因為就在這一天,日軍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全麵爆發。作為襲擊美國戰鬥的一部分,駐紮華北的日軍也迅速地占領了京津和秦皇島一帶的美國機構和設施,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列車和軍事人員,一夜之間成了日軍俘虜,包括“北京人”頭蓋骨在內的物資和行李,一並成為了日軍的戰利品。珍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就此不翼而飛。

戰火紛飛的歲月,兩隻裝有中國國寶的木箱,就這樣神秘地失蹤了。所有相關人士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是落在了日本侵略者手中。

日本早就對名揚四海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垂涎三尺,“七七事變”之後,日本方麵就曾經派人到北京打探過相關的情報。

1945年,日本戰敗。作為戰勝國,中國在戰後迅速派出使團赴日本,參與受降等有關事宜,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作為使團高級顧問,負責在日本考察和索回被掠走的中國文物,而重中之重,就是查詢和找回“北京人”頭蓋骨。

1946年3月,在東京,李濟見到了駐日美國海軍司令斯脫特。但是,斯脫特司令的回答卻使李濟十分失望:盟軍司令部在日本沒有找到“北京人”頭蓋骨。

此後的幾十年,有關部門得到過不少的線索,但沒有找到“北京人”頭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