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失意事,包括事業上的失意、感情上的失意、家庭上的失意。失意事本就是一種痛苦,擱在心裏計較更是痛苦。據說,把失意事擺在心裏還會造成心裏的疾病,所以失意事還是不要太過計較的好。
一個富商在一次投資中,賠光了所有家產,債主整日在他家中索債。他傷心欲絕地去跳河。來到河邊,他看到一個婦女站在河邊,哭得非常傷心,接著一步步走向河中間。出於本能,他把那個婦女拉回了岸上。他同情地問道:“你為什麼跳河?”
“我,我被丈夫遺棄了。”婦人還在抽泣,並且抱怨他不該把她拉回來,她聲稱自己已經沒有活路了。
“你什麼時候認識你丈夫的?”富商問道。“我是三年前認識他的,我們剛結婚一年他就另覓新歡不要我了。”
婦人越說越傷心,站起來,又要去跳河,富商一把抓住她。
“哦,你等等,”富商問,“那三年前沒有遇見他的時候你是怎麼活的?沒有他你就必須跳河嗎?”
“哦,三年前我沒有認識他的時候,我生活得很好,很快樂。”婦人陷入了往事的回憶中。
“是啊,你完全能從頭再來啊。隻不過三年時間,它在你一生中隻占幾十分之一啊,幹嗎要為三年付出那麼多代價呢?三年是可以用另外一個三年挽回的。”富商忽然想到自己,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你看,三年前我也是一個到這個城市打工的流浪漢。當時我身無分文,可現在我已經是富翁了。你說是嗎?”
“是啊,三年前我生活得很好,現在我一樣可以很好。”婦人若有所悟,喃喃地說道,繼而她對富商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道,“謝謝你,我真不知怎麼謝你。”然後她輕鬆地離開了。富商搖了搖頭,看了一眼滔滔的河水,也輕鬆地離開了河邊。
“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壓力才有動力”……這些至理名言,其作用和意義已被生活經驗所反複證明。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們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人們麵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失敗和挫折給人造成的精神痛苦無疑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堅強的意誌來承受這種痛苦,如果隻是抱怨痛苦所帶來的不幸,那麼,你就可能因失敗而一蹶不振。
英國政治學家和教育家格雷厄姆·沃拉斯說過:“綿羊每“咩咩”地叫一次,它就會失掉一口幹草。你抱怨越多,消極的思想出現的次數就越多,你便越難擺脫破壞你健康心態的敵人,你就越難擺脫破壞你幸福的敵人。因為,你每想象它們一次,它們就更深地潛入你的意識之中。思想宛如一塊磁鐵,它隻吸引與它類似的東西。與你思想相左的東西是不大可能產生的,你的成就首先是在你的思想上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