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聖吉1947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航空及太空工程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佛睿思特教授,研究係統動力學整體動態搭配的管理新觀念;197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聖吉留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繼續探討有關係統思考與企業實務的交叉作用問題。他們認識到,不管是個人還是整體組織,隻有不斷開發潛能,才能達到所要獲得的成效。他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將係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群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從而發展出一種人類夢寐以求的組織藍圖——“學習型組織”理論。
《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這部巨著,便是他研究成果的結晶。書中明確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學習型組織”,是指在這樣的組織中,大家不斷地共同學習,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維方式,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該書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具體操作提供了步驟:
1.係統思考
聖吉認為,因為事物之間是有內部聯係的,所以係統思考才是最好的選擇。他認為企業是一個複雜的係統,人們要用係統的、整體的、全麵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而忽視係統思考帶來的不完整性,不僅可能導致我們決策時飲鴆止渴、漏洞百出,而且可能導致企業根本無法找到動態的最佳方案,常常事與願違。他的這個思想大大推動了管理理論在探索複雜性思考方向上的進展。
2.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指的是個人成長的學習,個人成長則是學習型組織的基礎。聖吉認為,自我超越的意義在於創造。高度自我超越的人善於永不停止的學習,他們明白,自我超越不僅僅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某些能力,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種終身的修煉。聖吉還認為,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極限的自我實現。
3.心智模式
聖吉認為,不良心智往往會影響個人或組織的思維,使得許多美妙的計劃在管理中無法實施,而許多非常成功的小規模實驗也無法得到全麵的開展,而健全心智模式能幫助學習。因此,企業的每個員工,特別是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必須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找到與市場主流發展趨勢相符合的心智模式的差異,並運用有效的修煉技巧,不斷改善個人和組織的心智模式。
聖吉認為,未來的學習型組織必將以組織對於互動關係與變化形態的共同心智模式為基礎,來做關鍵性的決策;正如今天片段式的思考方式是許多重要決策主要的心智模式。
4.共同願景
企業作為一種學習型組織需要建立共同的願景。聖吉認為,共同願景是組織成員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是一種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它使組織成員產生一種一體的感覺,並遍布到組織全麵的活動,而使各種不同的活動融會起來。
5.團隊學習
在聖吉看來,團體是組織最關鍵的學習單位,學習是發揮團體智慧的最佳途徑之一,團體在學習,便可以將所得到的共識化為行動,進而推動整個組織的學習。
聖吉認為,在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裏,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未來最成功的公司,將是那些建基於學習型組織的公司。他預言,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是那些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心投入的“學習型組織”。
就本質而言,學習的真正目的是拓展創造力,而學習型組織就是一個具有持續創新能力、能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它就像具有生命的有機體一樣,能在內部建立起完善的學習機製,將成員與工作持續地結合起來,使組織在個人、工作團隊及整個係統三個層次上得到共同發展,形成“學習—持續改進—建立競爭優勢”這一良性循環。
聖吉提出的“學習型組織”這一概念一經麵世,立即引起企業界的熱烈反響並得到普遍推崇,他所建立的學習型組織的思想被譽為“朝向21世紀的管理聖經”、“21世紀的金礦”,對管理學作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