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嫡係雜牌遠征能將(3 / 3)

5月11日拂曉,衛立煌下達了實施反攻、強渡怒江的命令。戰至次日,由新編第33師、第88師、第76師抽調組成的加強兵團和第54軍各師分別從惠通橋上遊、三江口、攀花、粟柴壩、雙虹橋等地渡過怒江,分路向日軍進攻。當接到第54軍軍長報告,該部與日軍爭奪據點,他立即命第53軍全部渡江,支援54軍再次奪占了據點。13日,衛部攻占平夏,日軍狼狽地向芒市潰逃。14日,中國軍隊攻占大塘子,衛立煌當即命第53軍某師強渡蠻裏河,直接威脅敵之戰略要地,進攻高黎貢山,一舉擊潰日軍第56師團。21日,中國軍隊53軍進駐騰衝。至此,衛立煌的反攻部隊全部渡過怒江,完成了初期反攻任務。中國軍隊強渡怒江的成功,震驚中外。美國的《時代》雜誌對衛立煌做了專題評論,並在封麵上刊登了他騎馬的照片,標題為“常勝將軍衛立煌”。

衛部渡過怒江後,衛立煌仔細分析了情況,采取新製定的作戰計劃。6月1日,左、右集團軍按照衛立煌新製定的作戰計劃,全部轉入反攻。1至9日,右集團軍擊潰日軍第56師團,戰至20日,右集團軍率先再次奪占橋頭和馬麵關陣地,乘勝前進,同日,右集團軍攻占北齋公房、瓦甸、明芝和東固銜,按預定計劃向騰衝發展。於此同時,左集團軍也先後攻擊臘孟街和領安街,分別圍攻敵固守的據點鬆山和龍陵。

攻克鬆山後,左、右兩集團軍聯成一片,戰局非常有利。衛立煌立刻命令兩集團軍乘勝西進,於11月初攻占龍陵,中旬克芒市,1945年1月占噸町,27日與駐印軍會師芒市。至此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戰略任務。不久,衛立煌獲得了偽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

抗日戰爭勝利不久——1946年11月,衛立煌和韓權華帶著兩名秘書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西德等國考察軍事。1947年10月初,衛立煌結束了他的國外旅行之後飛抵上海。此時,國民黨已在東北發動內戰,蔣介石有意讓衛立煌到東北就任“剿總”之職,以挽救危局。衛立煌剛到上海,偽國防部參謀長顧祝同和蔣介石的首席智囊張群接踵而至,力勸衛立煌就任新職。隨後,陳誠的老婆也聲淚俱下來請求衛立煌去東北任職。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明令衛立煌為東北“剿總”。衛立煌進入東北之後,即著手收攏部隊,固守要點,穩定局勢,並注意對部隊補充整訓。他對解放軍繼續進行的冬季攻勢采取穩重態度。

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東北野戰軍突然奔襲北寧線。蔣介石急調衛立煌至南京接受任務:即以沈陽主力出動,解錦州之圍,並夾擊錦州地區的解放軍。到南京後,衛立煌不讚成蔣介石的作戰方針,主張應候關內增援部隊,解錦州之圍後渡大陵河、出溝幫子,向遼西地區前進,沈陽國民黨軍主力才能西出與東進兵團會師。蔣介石聞言,拒不采納衛立煌的意見,要他立即回沈陽指揮部隊出遼西。衛立煌當即含糊其詞地推脫說:“回去與負責將領仔細商量後再作處置。”蔣介石不放心,派參謀總長顧祝同隨衛立煌同到沈陽,監督他執行命令。為此,顧、衛二人發生爭執。顧、衛爭執後,顧祝同回到南京向蔣介石彙報了衛立煌不執行命令的情況。當解放軍即將進攻岌岌可危的沈陽市區時,衛立煌依然留在這座危城之中,默然地端坐於總司令部,直到10月,蔣介石才派飛機把他接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暫時定居香港的衛立煌心情十分激動,不管自己是不是“戰爭罪犯”,拿起筆就起草了一份電報,通過香港的中共有關組織,發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致賀。1955年春,周恩來總理寫信給衛立煌,希望他返回北京。衛立煌接信後十分高興,於3月15日秘密到達廣州。衛氏夫婦到達廣州後,由中央華南局代發電報到北京,向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朱德副主席致敬,報告他已經回來,同時將預先準備好的《告台灣袍澤朋友書》交新華社發表,呼籲在台軍政友人認清形勢,跟共產黨走,為人民盡力。衛立煌回來後,先後擔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並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務委員。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因心肌梗塞等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1月20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山公園中山堂主持追悼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宋慶齡、董必武、陳雲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送了花圈。衛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烈士公墓,緊挨著林伯渠、陳賡等人的靈位。

【作者點評】

衛立煌將軍人生經曆豐富:做過孫中山的隨從,成為國民黨的五虎將之一,是人民擁戴的抗日英雄,解放後被改造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衛立煌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特別是抗戰期間其愛國之心昭然於世,令人尊敬。

青年時期,衛立煌不滿於前清和封建軍閥的統治,抱著除暴安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願望投入粵軍,隻身隨孫中山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為國民革命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正義的事業強烈地吸引著他,孫中山的教誨強烈地影響著他,衛立煌逐漸成長為一名北伐戰場上的英雄,逐漸成為一名戰功卓著的將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衛立煌還沒有察覺國民革命性質的變化,為蔣介石效忠,率部向紅軍進攻,是衛立煌對其信┭觥—正義的一次褻瀆,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然而正義感和強烈的愛國熱忱,在抗戰爆發後,又一次把衛立煌從人生的低迷狀態中拉向人生的光明。他任第2戰區前敵總指揮,懷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對中華民族的無比熱愛,指揮我抗日健兒與敵人在華北、西北戰場進行了無數次艱苦的鬥爭,在忻口大戰、太原會戰、中條山之戰和洛陽之戰中,他投入巨大的愛國熱情與敵周旋,顯示了他高超的指揮藝術。另一方麵,在外敵入侵國家危難時,他能深明大義,堅持團結禦侮,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成功地合作。在山西,他和八路軍接觸較多,關係較好,曾經多次到達延安造訪,一顆愛國心使他從剿共將領轉化為一個積極向共產黨靠攏者(曾讓趙榮生到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衛立煌擔任第1戰區司令官時除繼續與中共人員往來外,還限製懲罰製造反共摩擦的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華大地的侵略。抗戰後期,衛立煌作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將軍率中國遠征軍擊潰了從緬甸方麵向雲南入侵的日軍並打通中印交通線,為抗戰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歸國後衛立煌為促進祖國統一,奔走各方,盼望台灣的朋友早日回到祖國的大家庭中來,共同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這些都是他愛國熱情的真實體現,是他為人敬慕的人生注腳,也是他的故事廣為傳誦的原因。

衛立煌早年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是一位進步的國民黨員,他戎馬半生,奉行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強烈願望。他主張“團結奮鬥,振興中華”,建立“強盛獨立之中國”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仿效的。衛立煌將軍的崇高愛國熱情,熱愛人民服從真理的精神,必將給後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孫 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