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埔之英民族之魂(3 / 3)

1942年4月11日,戴安瀾率部到達平滿納,準備按預定方案在這裏與日軍會戰,後因故取消。隨後,史迪威參謀長和羅卓英司令官又輕信英軍情報,說在喬克巴當發現數千日軍,便不顧杜聿明的反對,直接下令第200師前往喬克巴當。果然,戴安瀾撲了一個空,幸好之前戴安瀾與杜聿明對此已作了相應對策。於是,他調轉兵馬,立即向棠吉進軍。棠吉是阻擋東路日軍北上的要地,一旦被日軍攻克,日軍西可直攻我中路第5軍的側背,北可直上曼德勒、梅苗、臘戌,切斷遠征軍的退路和補給線。第200師由於向西到喬克巴當,又折轉向東到棠吉,時間上耽誤了兩天,故日軍已先期占領了棠吉,並繼續向北進犯。4月23日,戴安瀾率第200師趕到棠吉城,決定24日拂曉開始攻擊。

第二天戰鬥打響以後,戴安瀾親自到第一線指揮作戰,攻擊部隊在炮火掩護下奮勇前進,進展神速,很快占領了棠吉周圍的製高點,殘餘敵軍全部退入城中並占領寶塔山一帶,負隅頑抗。晚上,戴安瀾要求各部提高警惕,嚴密監視敵人的動向。25日清晨,第200師向棠吉守敵發動總攻,戴安瀾親帶部隊攻擊,他命令榴彈炮連隨步兵推進,抵進向寶塔山守敵進行猛烈炮擊,步兵乘勢發起衝鋒,與敵人展開肉搏戰,反複爭奪陣地。戰鬥中,戴安瀾身先士卒,他的隨從副官孔德宏負傷,衛士國祥犧牲,可見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25日18時,我軍終於攻克了棠吉城。國民黨政府對該師入緬後的戰功讚許有加,蔣介石還頒發獎金100萬,給羅卓英頒發10萬元,對第200師進行犒賞。史迪威也稱讚說:“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始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攻占棠吉後的第二天,戴安瀾迫於命令,不得不主動放棄用鮮血換來的戰略要地,原因是臘戌告急。第200師奉命向羅愛姆進擊,以掃清日軍後方各據點,達到實行前後夾擊的目的。這時,部隊行進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供給困難,有的部隊已無幹糧,隻得空腹行軍。經過整整四天的艱苦行軍,部隊終於到達羅愛姆附近,準備發動攻擊。突然又接到杜聿明軍長電報:29日臘戌失守,第200師速往卡薩集結待命。此時,日軍已侵占臘戌、碗町等地,並且侵入中國國境100多公裏,到達怒江,實現了對遠征軍的戰略包圍。羅卓英驚慌失措,急命中國遠征軍各部向北方的八莫、密支那撤退。自5月1日第200師奉命向北轉移後,曼德勒、八莫、密支那等地先後被日軍占領,緬甸全境淪陷敵手。史迪威、羅卓英先後率部退入印度,留在緬甸的遠征軍成了無首之軀。於是,第200師向北突圍,突圍要經過三條路、兩條河,沿途有五道關口。經過同古、棠吉兩場戰鬥,加上連日行軍跋涉,部隊非常疲憊,兵力隻有5800餘人。戴安瀾望著這支所向披靡、英勇善戰的部隊,決心帶他們走出叢林,回到祖國重振旗鼓,來年再與倭寇決一死戰。敵軍對這支部隊早已恨之入骨,發誓要將該師置於死地,他們在廣播中狂叫:“非消滅第5軍尤其是第200師不可。”戴安瀾率部順利通過了前麵兩道關口,5月17日正準備穿過細泡至摩穀公路時,發現敵人便衣隊出沒在附近,當即擊斃數人,並偵知敵人已占領公路南側及左右重要高地,準備在這裏阻擊第200師,企圖截擊殲滅之。得知敵情後,戴安瀾命令前衛第600團就地攻擊正麵之敵,迅速奪取公路兩側日軍占領的高地;第599團以一部在行進路兩側占領陣地,嚴密警戒;各後衛部隊就地待命。當時天下大雨,濃霧彌漫,第600團官兵冒著彈雨向敵人發起攻擊,經過兩個小時激戰,第600團按指令完成了戰鬥任務。晚上8點鍾,戴安瀾命令第600團在已占陣地上沿公路分別向東西延伸。第600團東西兩部且戰且進,晚10時於公路兩端占領陣地,與迎麵之敵繼續戰鬥。當師主力先頭部隊正準備從公路間隙穿過時,忽然見20輛日軍裝甲車突入第600團掩護陣地,形勢萬分危急。戴安瀾急忙命令第599團團長柳樹人率部前往阻擊,剛下達完命令,他自己突遭敵機槍掃射,胸部、腹部各中一彈。在參謀長周之再的幫助下,戴安瀾退到安全地點,繼續帶傷指揮戰鬥。他命令後續第598團立即占領高地,掩護收容後撤部隊,其餘各部迅速向高堡轉進。拂曉時,全師主力都脫離危險,隨後,擔任收容及掩護的部隊也安全撤退,日軍沒有再敢追擊。這時,緬甸已進入雨季,部隊在深山密林中行進,終日衣服潮濕,無醫無藥,連棉花都沒有,戴安瀾的傷勢越來越重,傷口已經化膿生蛆,但他仍然躺在擔架上指揮部隊的行動。由於傷勢惡化,戴安瀾處於半昏迷半清醒的狀態,當參謀長周之再和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去看他時,他已說不出話來了。當他倆詢問下一步如何把部隊帶回國去時,戴安瀾示意拿地圖來,他用手指著茅邦,要部隊從這裏渡江回國。彌留之際,他讓部屬幫其整理衣冠,扶起他向北深情望。下午5時40分,戴安瀾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當時他年僅38歲。第二天,部隊改變原來的行軍路線,按照戴安瀾的臨終指示,在茅邦附近渡過瑞麗江,並沿江西岸行進。而此時,日軍已在東岸層層設防,準備在此消滅中國軍隊,待他們發現計劃落空時,中國軍隊已於6月2日通過南坎到八莫的公路,6月5日進入中國境內,回到祖國懷抱。戴安瀾的遺骸先後經過雲南昆明、貴州安順和貴陽、廣西柳州和桂林,最後運到全州厝葬。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全州隆重舉行全國性的追悼戴安瀾大會,全國各地派代表前往致奠,毛澤東也派代表參加了追悼大會,並親筆撰寫挽詩、挽詞、挽聯,深情哀悼戴安瀾在天之靈。毛澤東同誌的挽詩為:

海鷗將軍千古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

李濟深在悼詞中說:戴故師長為國殉難,其身雖死,精神則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範。在此之前,為表彰戴安瀾的卓越軍功,國民政府批準戴安瀾由陸軍少將追晉為陸軍中將;美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29日,以羅斯福總統名義向他頒授懋績勳章,他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新中國建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

【作者點評】

在烽火硝煙的抗日戰場上,為保衛祖國免遭外敵淩辱,無數中華熱血男兒用他們的青春與生命鑄成了一道新的長城,湧現出一大批奮勇殺敵的民族英雄,戴安瀾將軍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

戴安瀾將軍生於憂患,從小就有一顆赤子之心,渴盼祖國富強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了實現自己的報國之誌,他雖為一介文弱書生,但毅然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在這裏,他不僅鍛煉了體魄,學習了軍事知識,而且還接受了周恩來、葉劍英等共產黨人的思想教育,確定了“軍人事業,為救世救國救人之事業”的人生選擇。當他率部赴緬參戰時,送行的民眾望他多多保重,他笑著說:“為民族戰死沙場,男兒之份也。”他堅信:有我輩在,決不使倭寇得逞,國家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可見他早已決心將一顆赤子之心完全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在抗日殺敵的戰場上,他總是親臨前線,身先士卒,贏得將士們的愛戴,讓日寇聞風喪膽。他短短一生,經曆大小戰鬥上百次,長城古北口抗戰、漳河戰役、台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昆侖關戰役、同古固守戰、棠吉攻擊戰,這些著名的抗日戰役場場都是血仗、苦仗、硬仗。特別是在緬甸的同古之戰和棠吉之戰中,戴安瀾將軍機智果敢,指揮若定,率領部隊浴血殺敵,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寇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東南亞人民和中國軍民的鬥誌,堅定了他們戰勝日本法西斯的決心和勇氣。日本防衛廳在戰後編纂的軍事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同古攻擊戰曆經10天結束,師團於30日占領了同古,正麵守軍為重慶第200師。該部隊自始至終戰鬥意誌旺盛,特別是其退卻收容部隊,固守陣地,抵抗直至最終。雖是敵軍,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飯田中將以下各將軍無不讚歎其勇氣。”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議會上也承認同古一役是旅順攻城以來未有之苦戰。羅斯福總統則讚其“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並頒授其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在武漢保衛戰中,戴安瀾曾對采訪記者說:這次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是深得人心的。要爭取勝利,必須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將來勝利以後要搞建設,仍然需要兩黨合作,民主建國,充分表現出戴安瀾將軍堅持孫中山新三民主義思想,反對內戰,矢誌抗日的決心和願望,體現了他的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毛澤東高度評價了他的卓越功績,對中國人民失去這樣一位優秀兒子深深惋惜。周恩來也讚揚戴安瀾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魂”。

戴安瀾將軍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英雄業績卻彪炳千秋,永載中華史冊!

(田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