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家庭的磨礪,讓我們讀懂了責任(3 / 3)

挖苦和諷刺並沒有使婚姻變得幸福,相反,隻會使婚姻走向死亡。不過下麵的這位夫人卻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婚姻課。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路·巴斯德,在他27歲時,寫信給洛郎先生,向他女兒瑪麗小姐求婚。他在信裏坦率地說:他家境貧寒,沒有財富,自己算是一個窮漢。同時,他還給瑪麗小姐寫了一封求愛信,也說明自己很窮,並說:“小姐,我要請求您,不要判斷得太快。判斷得太快是會犯錯誤的……”三個月後,巴斯德如願以償,和瑪麗小姐結婚了。

結婚後,巴斯德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忘卻了一個丈夫的責任和應有的殷勤。巴斯德從事許多奇異的、似乎愚蠢的試驗。巴斯德夫人,整夜地等候著,驚異著……巴斯德確實很窮,工作條件很差,沒有助手,連一個洗瓶子的人都沒有。巴斯德夫人總是溫柔地坐在他的身旁。每晚,她坐在直背椅上,身靠小桌,為他記錄科學論文……

巴斯德夫人的一切,使巴斯德深深感動,當他問及夫人,同他結婚是不是苦了她,她是不是後悔時,他夫人回答說:“結婚前你已經告訴我這一切,我現在更了解了你的一切。”

了解,使巴斯德夫人理解了她丈夫的一切行動。漸漸地,他學會了摘記巴斯德記事簿裏的潦草的速記,並整理成文。很快,她的生命也逐漸融入他的工作裏去了。

巴斯德結婚後,沒有給妻子帶來更多的體貼、恩愛和富足,但是,他的夫人對他卻那樣忠誠,毫無怨言,感到生活是幸福的。這種溫柔讓巴斯德無比感激,也無比珍愛。他雖然還是很忙,但是在忙中總是偷閑來安慰自己的妻子。

愛情需要溫柔而非責難,“柔能克剛”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擅長責備,擅長給別人施壓,而不樂於去用心理解,用心去溫潤彼此。

也許我們在對方麵前表現得很強勢,說的話也句句在理,可是對方在保持沉默的同時,心裏一定會產生逆反的心裏,甚至於以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都會刻意的回避我們,不跟我們說。時間久了,夫妻之間就會產生隔閡,甚至形成了裂痕。

婚姻生活裏,兩個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一方總是習慣於指責,那麼對方一定會覺得我們貪圖的太多,或者對於愛情,我們已經感覺到了厭倦,一旦這樣想,他就會對生活感覺到疲倦,從而有可能放棄掉了彼此之間的愛情。

隻有溫柔才能溫潤愛情,強硬的攻擊隻會讓相愛的人彼此誤會,彼此傷害。所以,要想兩個人幸福地走在一起,就應該給對方對一些理解和鼓勵,而非連珠炮似的責難。

微笑麵對有“不是”的父母

晚飯過後,母親忙著似乎永遠也忙不完的家務。剛上五年級的女兒大聲嚷嚷道:“媽媽,問您一個問題,您的心願是什麼?”

母親先是一愣,接著不耐煩地回答:“心願很多,跟你說沒用。”

女兒執拗地要求:“您就說說看,這對我很重要。”

母親看見女兒堅持的樣子,就回答說:“好吧,就說給你聽聽。第一,希望你努力學習,保持好成績;第二,希望你聽話,不讓大人操心;第三,希望你將來考上名牌大學;第四……”

女兒打斷母親的回答:“哎,媽媽,您不要總是說對我的期望,說說您自己的心願吧?”

母親有滋有味地曆數著,沉浸在對美好未來的種種設想之中:“我嘛——一是希望身體健康,青春長駐;二是希望工作順心,事業有成;三是希望家庭和睦,美滿幸福;四是……”

女兒再次打斷母親的回答:“媽媽,您說的這些又大又空,說點實際的吧,比如您想要……”

母親好像猛然發現了什麼似的,有些惱火地打斷女兒的話:“我就知道你跟我玩心眼兒,一定是老師留了關於心願的作文題目,你寫不出來就想到我這裏挖材料對不對?實話告訴你吧,我的心願多著呢!我想要別墅,我想要小轎車,我想要高檔時裝,看,我的手袋壞了,還想要一隻真皮手袋,你看這些實際不實際?這些你都能滿足我嗎?跟你說頂什麼用?好了,心願說完了,你去寫作業吧。”

女兒回到自己的房間,母親覺得還意猶未盡,又站起身推開女兒的房門。女兒正在寫作業,串串淚珠滾落,不停地用手背擦著。母親的無名火又上來了,比剛才的聲音還要高出幾個分貝,吼道:“你還覺得挺委屈是不是?你想偷懶是不是?你故意氣我是不是?”

女兒解釋:“媽媽,我不是……”

“還敢頂嘴!告訴你,9點鍾之前寫不完這篇作文有你好瞧的!”母親很權威地命令著,一扭身“嘭”地把門關上。

第二天晚上吃完飯,女兒照例進屋寫作業,母親照例重複著每日必做的家務。

驀然間,她發現茶幾上多出一束鮮花,鮮花旁放了一個包裝袋,包裝袋上放了一張小紙條,紙條上麵寫著:

媽媽: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用平時攢的零花錢和這兩年的壓歲錢給您買了一隻真皮手袋。讓您高興,這是我最大的心願。

想給您一份驚喜卻不小心惹您生氣的孩子

母親的手顫抖了,呆呆地坐在沙發上說不出一句話。

人們常常會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這話是不對的,聖賢都會犯錯,何況身為普通人的父母呢?

孔子曾經講過為人子女者如何對待父母的缺點問題,首先是委婉地勸說,發現父母的缺點不勸說是不對的,但應注意勸說的態度要溫和。更重要的是,如果發現父母的缺點錯誤不進行規勸,則不能稱為孝子。

但是,當子女的規勸父母,而父母不聽怎麼辦?孔子接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仍要對父母表示恭順,雖然為父母不能改正錯誤和缺點而內心擔憂,但不能心懷怨恨。

說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可能是君子或者小人,如何能夠讓他們遠離小人的習氣而靠近君子的行為呢?這就要勸諫他們放棄不良習慣,委婉說服。即使是說服不了,那麼照樣要對他們恭敬行孝,任勞任怨。因為他們畢竟是自己的父母親人,絕不能因為他們不明白道義而有過失就不行孝順。否則,自己連孝都做不到,又怎麼去要求父母行義和道呢?也許在自己的孝心感召和耐心勸說下,父母會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加以改進的。

用你的快樂去感染孩子的心靈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對他寄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夠按照我們規劃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自己的思維和意識,有時候,他覺得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了,他承受不了了,他就會逃,會反抗……於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了一種叫做代溝的東西。其實,我們在關心孩子成長的時候,更應該注重心靈上的引導,而不是精神上的約束。

有一個孩子,功課差極了,老師說他的智力有問題。看上去,孩子的確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個人坐在屋前的花園裏看著花草小蟲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教訓他:“除了喜歡打獵、養狗、捉老鼠以外,你什麼都不操心,將來會有辱你自己,也會辱沒我們整個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這個學習成績平平、行為怪異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親愛他,她想如果孩子沒有那些樂趣,不知道他的生活還會有什麼色彩。她對丈夫說:“你這樣對他不公平,讓他慢慢學會改變吧。”丈夫說:“你這不是教育,你會毀了他的一生。”但她卻固執己見,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勵。她支持孩子到花園中去,還讓孩子的姐姐也去。母親耍了一個小心機,她對孩子和他的姐姐說:“比一下吧,孩子,看誰從花瓣上先認出這是什麼花?”孩子要是比他的姐姐認得快,媽媽就吻他一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無法回答的一些問題。他開始整天研究花園裏的植物、昆蟲,甚至觀察蝴蝶翅膀上斑點的數量。

對於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覺得不可理喻,認為那種憐愛是無助無望的,除了暫時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無益處。

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了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如果說父母是太陽,那麼孩子就是向日葵,他總是渴求陽光的方向,所以把父母當成了自己情感依托的天堂。但是,如果父母沒有很好的把握自己對孩子的教導,就可能將孩子引入歧路。

做孩子心目中快樂的天使。即使他不愛說話,也要積極與他交流;即使他變得很自卑,也要讓他意識到這個世界還有陽光;即使他不再懂得愛了,也要將他懵懂的意識喚醒,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你的心引領著他的心,你的快樂感染著他的快樂,千萬不要將自己思想的陰霾傳染給孩子,那樣,等於你將一顆毒瘤注入了一個健康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