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奇聞趣事1(2 / 3)

在我國廣東新會市,有一棵生長在湖心的巨大榕樹。這棵榕樹已有300多歲了,它的周圍是粗細不等的樹幹,共同支撐著巨大的樹冠,占地有十幾畝。有趣的是,許多白鷺、灰鷺等各種鳥兒,也都喜歡聚集在這裏修築新家。這樣一來,它竟然成了最熱鬧的鳥類住地。有一次,巴金爺爺到此地遊覽,就給它取了個名字:“鳥的天堂”。

此外,在孟加拉國的傑索爾地區,也有一片聞名世界的榕樹獨木林。這是一棵有著900多年樹齡的老樹,高40多米,有6000多根樹幹相互支撐著它巨大的樹冠和枝繁葉茂的樹葉,覆蓋麵積有四十多畝。要是讓“鳥的天堂”與它來比一下,簡直不在一個級別。據說,曆史上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軍隊在這棵樹下乘過涼,歇過腳,可見它的樹冠有多大。

福州的市樹

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市花,甚至有些城市也有自己的市樹。其中,我國福建省省會福州,就因為有滿城的榕樹而著稱,福州也被稱為榕城。榕樹在1985年被定為福州的市樹。在福州北郊的國家森林公園,就有一棵“榕樹王”。它的主幹胸圍有10米,高20多米,樹齡有900多年,十分富有王者氣概,可以說遠近聞名。

喝風長大的花兒

對植物來說,土壤就是它們生命的源泉,一般的花花草草都是靠根來從土壤中吸收營養和水分的,一旦離開土壤,要不了多久,就會死亡。可是有一種植物,就不需要土壤,隻要喝風就能長大,這就是空氣鳳梨。

說空氣鳳梨與眾不同,真是很貼切。它最早生活在美洲,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根部不是很發達,而真正吸收水分的器官是葉片上的鱗片狀組織。因此,它們不需要長在土壤中,隻要能接受點雨水或空氣中的濕氣,就能生存。

四海為家

空氣鳳梨對環境要求很低,不像溫室裏的花朵那麼嬌氣。不信,你看看它的分布圖:沼澤區、熱帶雨林區、霧林區、山穀或山區,甚至一些幹旱高熱的沙漠區都有它的身影,可謂四海為家。

空氣鳳梨雖然能離開土壤,但卻離不開空氣。雖說大部分品種都在幹燥的環境生長,可仍有一小部分喜歡潮濕的環境。不過,在雨林氣候或濕氣較大的地區,生長的空氣鳳梨葉子寬闊,青綠,開出來的花雖大,但花的顏色卻很單一。相反,生長在幹旱地區的空氣鳳梨雖然身材矮小,葉子長成針狀,但它們非常團結,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把根變成手

說空氣鳳梨與眾不同,與它的根很不發達有關,甚至有些品種幾乎沒有根。即便有根的空氣鳳梨,也壓根沒有靠它吸收水分、養分,因為這些根隻是為了起固定作用。此外,它們還能進行少量的空氣交換。沒有了根,自然也就不需要泥土了,如果要強行把空氣鳳梨種到泥土裏,它會受不了的。

雖然空氣鳳梨不靠根來吃飯,可有那麼一點點根,用處還是蠻大的,因為它總不能飄在空氣中吧?它們需要一雙“手”,牢牢地抓住一些可以依附的東西,這時根就派上了用場,可以大顯身手了。

靠著葉子吃飯

幾乎沒有根,那空氣鳳梨怎麼活下來,又靠什麼吸收營養、水分呢?別著急,還有葉子呢!要知道,葉子是空氣鳳梨與生俱來的獨門法寶。由於品種不同,空氣鳳梨的葉片也不同,有披針形、線形等等。顏色除了綠色,還有灰白、藍灰等。雖然長得不太一樣,但仔細一看,葉麵上都長滿了銀灰色、絨毛狀的小鱗片,這些鱗片大多都像凹陷的盾形,而那些空氣中的水分或雨水,常常被凹陷處的氣孔截獲,然後滲透到空氣鳳梨的體內。

通常在氣溫較高、相對幹燥的白天,空氣鳳梨的氣孔就會半開半閉,以減少水分蒸發;到了溫度降低、空氣濕度增大的夜晚,這些氣孔就會完全打開,大口大口地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和養分。除了鱗片,它的葉麵上還布滿密密的絨毛,能反射太陽光,減少體內的水分蒸發。這樣一來,它們即使生活在沙漠裏,不塗“防曬霜”,也不用擔心被曬傷。

栽培空氣鳳梨

空氣鳳梨多附生或垂掛在樹幹、石頭上,對環境要求不高,品種也很多,適合栽培,而且可以與蘭花等植物合作栽培。栽培時,不需使用盆土,可以直接用鋁線、鐵絲等把它固定在樹枝上。繁殖多采用分株法,通常在它開過花後,會從植株基部長出側芽,等側芽足夠大時就可以另外種植。雖說它不占多大空間,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空氣流通,否則就容易死掉。

花粉之最

花粉是什麼?花粉是一層極細微的粉粒,細小的花粉是種子植物的重要繁殖器官。在通常情況下,花粉粒是難以用肉眼看到的,除非你有“火眼金睛”。有趣的是,西葫蘆的花粉是個例外,單粒西葫蘆花粉的直徑竟有200微米,是花粉中身材最高大的一個,如果我們拿一塊布做背景,還可以看見它們從花上墜落的瞬間呢。

花粉中的小不點

對植物來說,花粉擔負著繁殖後代的重任。在花粉家族中,“大個子”總是寥寥可數,它們的“身高”一般隻有10—50微米,是一個真正有趣的“小人國”。如果你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小矮人”們形狀各異、千態百姿,有的花粉粒像橘子,如水晶蘭;有的像橄欖,如單側花的花粉粒。

其中,最有趣的要數勿忘草,它的花粉粒隻有4.5微米,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它的形狀,很像腎髒,即使把它放大300倍,也隻有芝麻般大小,是目前發現的個子最小的花粉粒。

降落慢如蝸牛

起風了,風婆婆把植物的花粉卷到空中。風小了,花粉就會洋洋灑灑地落下,像很多粉狀的東西一樣,由於自身很輕,受到空氣阻力大,花粉要降落到地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一陣微風就可以把它們送上距離地表500米的空中,甚至是2000米的高空,可謂名副其實的“弱不禁風”。

當風速減弱,這些隨風飄蕩的花粉就開始徐徐下降,它們下降的動作不僅緩慢,速度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各種花粉中下落得最快的花粉,最快也不過每秒下降6厘米,比下落的雨滴或石塊還要慢,而紫杉的花粉就更慢了,每秒不過下降一厘米。

堪比火箭速度

花粉那麼小,沒有手也沒有腳,它們怎麼傳播呢?別擔心,它們有自己的妙招:有的借助昆蟲,有的借助風,還有的更神奇,自力更生,自己把花粉“噴”出去,而且噴射花粉的速度竟然比火箭發射的速度還要快幾百倍!

在擅長噴花粉的花中,有一種叫禦膳桔,是山茱萸的一種,它的老家在加拿大。雖然它的個頭很小,隻有20厘米,但它噴射花粉的瞬間爆發力卻大得驚人,全過程僅用千分之0.5秒!這樣的爆發力能將花粉噴射到2.5厘米範圍的空氣中,再借助野外的風吹送至1米開外的地方,可謂“閃電噴射”。

更省力的妙招

禦膳桔噴射花粉是利用了“投石機原理”。起初,四片花瓣是緊緊地抱在一起的,突然,它們閃電般的張開並立即合攏,在瞬間釋放出拉得緊緊的雄蕊花絲。這些花絲相當於投石機的杠杆,花絲的末端則是“投擲物”——一個小小的花粉囊,裏麵裝滿了花粉。這樣,花粉就被它們輕而易舉地噴出去了。

盡管禦膳桔有噴射花粉的妙招,可它也不願放棄更省力的捷徑,依靠昆蟲傳播花粉要省事得多,大黃蜂可是禦膳桔最喜歡的訪客,因為它能將花粉粘到絨毛上,而且“串門”的次數越多,就會和更多的花進行交叉授粉。如此說來,禦膳桔就可以省好些力,對昆蟲來說,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酒鬼常春藤

在神奇的植物王國裏,植物們的興趣愛好千奇百怪,而誰曾注意到,我們一向熟視無睹的常春藤,居然是植物界嗜酒成性的一個大“酒鬼”。或許你不相信?別著急,有事實為證。

在英國牛津大學莫德林學校發生了一件趣事。當時,地窖裏存放的一桶波爾圖葡萄酒,不知被誰偷喝一空。最後,人們通過調查,發現“竊賊” 竟然是一株常春藤。原來,這株生長在院牆外的常春藤聞到了酒味,於是“酒性”大發,不辭辛勞地把根穿過牆腳,伸進地窖,最終伸入酒桶裏,痛飲了一番美酒。

寒冬裏的“綠美人”

顧名思義,常春藤因四季長青而得此美名,是一個有著100多個品種的藤蔓大家族。因為它生機勃勃,加之莖長可達3—5米,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所以博得人們在園林綠化和家庭裝飾時的青睞。

雖說常春藤受到人們的寵幸,可它對溫度的條件十分挑剔。要知道,它本是典型的喜陰藤本植物,對陰涼的生長環境可謂“情有獨鍾”,而且不怕冷,即便是在大雪紛飛的冬天,它們也經常一枝獨秀,綠意盎然,稱得上是寒冬裏的“綠美人”。然而,常春藤一遇見高溫悶熱的環境,馬上就會顯得異常難受,一旦氣溫超過30℃,它就會停止生長,這也是為什麼常春藤生長在歐洲、亞洲和北非的原因之一。

飛簷走壁

與葡萄、牽牛花一樣,常春藤也是典型的攀援類植物。它們依附在牆壁、樹幹或石岩等地方,慢悠悠地蜿蜒而上,作為垂直綠化的植物,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常春藤是怎麼練就這一身“飛簷走壁”的功夫的呢?原來,所有的秘密都在於常春藤長著一排排像刷子似的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