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特殊的功用2(1 / 3)

最早種植的植物

大麻原產於亞洲中部,在我國俗稱“火麻”。它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有許多變種,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它的莖、稈可以製成纖維,是紡織的好材料,也可以製成繩索、衣服,或者高檔香煙紙或鈔票紙等;它的籽可以榨油,既可食用,也可作為工業原料使用。

大麻有這麼多用途,怎麼就成毒品植物了?其實,作為毒品的大麻的變種,也就是印度大麻。它們身材矮小,莖、杆、葉中都可以提取一種叫做“大麻脂”的樹脂。在大麻脂中,有上百種化合物,最厲害的要數四氫大麻酚,它可以對人體的神經產生刺激,導致人的判斷力下降。據說,用大麻脂做成的香煙,隻一支就可以讓幾個人上癮。要是長期吸食的話,會失去自我控製能力,簡直就成了瘋子。

一嚼就上癮

再來認識一下古柯。與罌粟、大麻有所不同,古柯屬於常綠灌木,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一次偶然的發現,改變了這種植物在人們心中的認識。據說在15世紀,西班牙人前往美洲,瘋狂掠奪。原先生活在此的印第安人,隻好逃往深山老林,後來他們意外地發現,這種古柯葉可以抗寒、提神,甚至可以讓人忘記痛苦。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就知道了這種植物。通過研究,在19世紀中期,人們從古柯葉中提取了一種物質,可以作為麻藥的主要成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古柯堿,能為人類暫時解除痛苦。然而,古柯堿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吸食者隻有吸食更多的古柯堿,才能減輕吸食後的沮喪感。

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把它列為禁藥。隨著化學科學的發展,在1985年又出現了純古柯堿,又稱可卡因,成為世界上三大毒品之一。大約1千克古柯葉漿可以提出90克可卡因。如果長期吸食可卡因,就會使人的體重下降,脈搏衰弱,並產生幻覺,最終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樹上長“麵包”

如果你去有幸去馬達加斯加島,一定有機會見識一種奇樹,它就是猴麵包樹。說來有趣,猴麵包樹的枝杈千奇百怪,就像平常的樹根。難怪有人說,它是根長在腦袋上的“倒栽樹”。

不僅如此,猴麵包樹的樹幹特別粗,身高10多米的樹,腰圍大得驚人,據說要30多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將它合圍抱住,簡直就是一個大啤酒桶。正因為它與眾不同,也讓猴麵包樹有了很多傳說。

魔王發怒了

據說最初,猴麵包樹並不像現在這樣,頭腳顛倒。可有一次,凶惡的魔王喝醉了酒,就在撒哈拉沙漠邊到處撒野。誰知他橫衝直撞,一不留神,竟然撞在了猴麵包樹上,腦袋狠狠地被它粗壯的枝幹弄得疼痛難忍。這可把魔王氣壞了,就把猴麵包樹連根拔起,倒插在地上,還命令掌管地上植物的地魔說:“猴麵包樹永遠隻能頭腳顛倒。”

其實,這隻是一個傳說,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相反,猴麵包樹奇異的外形,是和它的生長環境分不開的。要知道,在非洲地區常年幹旱,要想生存就得練就一身特殊的本領。而猴麵包樹的奇異外形,正好可以讓它獲得充足的水分。

天然的麵包

熱帶草原氣候終年炎熱,有明顯的幹濕季節,幹季時降雨很少。旱季來臨時,為了讓水分盡可能多地減少,它會落光身上的葉子。與此相反的是,要是到了雨季,它就會靠自身軟軟的木質,大量吸收並儲存水分。它龐大的身軀也為它大量儲水提供了便利,據說最多時能儲水4萬千克。

除了外形,猴麵包樹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果實。雨季剛過,當它吸飽了水分,便會長出葉子,開出很大的白色花。有趣的是,它的果實就像一個大麵包,果肉汁多味甜,是猴子和猩猩十分喜愛的美味佳肴,因而被人們稱做猴麵包樹。不過,這種果實也很受人類的歡迎,成為當地居民的一種天然食物,甚至在幾次大饑荒時,正是這種天賜的天然麵包,拯救了成千上萬的饑民。

渾身都是寶

可以說,猴麵包樹渾身是寶。首先,它的果實、葉子和樹皮,可以製成藥,具有養胃利膽、清熱消腫和鎮靜安神的功效,甚至還有抵抗胃癌細胞形成和擴散的物質。其次,它的樹葉是當地人十分喜愛的蔬菜,葉子能做湯,果肉能直接食用或製成飲料。還有,它的樹皮纖維濃密,很早就被當地人用來做繩子,甚至還能織布。

這麼粗壯的樹,不僅是非洲熱帶草原最美的風景,還是許多居民的“家”。說來有趣,這種樹的木質又輕又軟,一些生活在當地的人就把樹幹掏空,搬進去居住。尤其在雨季,這些樹洞往往被當地人用來遮風擋雨。樹洞有一個大廳,可以躲進五六十個人。在旱季,因為樹洞的溫度適宜,可以用來儲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猴麵包樹洞裏貯存食物,放置很長時間也不會腐爛、變質。

曇花一現

“曇花一現”用來形容事物經曆的時間非常短,可你知道,曇花究竟是什麼樣的花嗎?曇花是仙人掌科植物,花為白色。一朵花有30厘米長,花的下部是一個長筒,上麵有20片花瓣。曇花在開放時,花瓣和花蕊都在微微顫動,豔麗動人。可惜的是,這樣的美麗過程非常短暫。那為什麼曇花開花隻是一瞬間呢?

千年的等待

還是先來看個傳說。相傳,曇花是位花神,一年四季,每天都會開花。可後來,她愛上了給自己澆水的一位青年,不料,這件事讓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大為惱火,把花神抓了起來,並把她貶到凡間,不讓她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且隻準她每年開一瞬間的花。 年輕人也被送到靈鷲山出家了,賜名韋陀,他漸漸忘了花神。可多少年過去了,曇花卻無法忘記這位年輕人,隻希望他能回頭看她一眼。她知道韋陀在每年的暮春,都會下山為佛祖采集朝露,於是就把一年的精氣聚集起來,隻在一瞬間開放。不幸的是,一年年過去了,曇花默默地綻放,可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這就是成語“曇花一現,隻為韋陀”的由來。

移花接木

成語“曇花一現”來源於佛經,這裏的曇花指的是優曇缽花,相傳要3000年才開放,甚至有人把它說成是天花。經過查證,這種花可能是無花果類植物,並不是我們今天熟悉的曇花。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這種花也並不是3000年才開花,隻是需要的時間長一些。

優曇缽花是無花果樹的一種。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就把它當成現在仙人掌科植物——曇花了。這是因為,這種花在夜間開放,絢爛奪目,可惜就是開放的時間太短,隻有幾個小時。正是因為這一特性,人們就移花接木,把原本是無花果類的優曇缽花,說成現在的曇花了。

瞬間的美麗

曇花大都在晚上八九點開花,持續四五個小時,就開始凋謝了。雖說曇花開放的時間非常短,可它的花卻異常美麗,外圍是紫絳色的,中間的花片潔白如雪。

那為什麼曇花開放的時間這麼短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產地。曇花原先生活在美洲和南非等熱帶沙漠地區,一輩輩都生活在幹旱炎熱的環境。於是,在漫長的自然進化中,曇花的葉子逐漸退化成了針狀,這樣可以減少水分蒸發;枝條也變得扁平,可替葉子進行光合作用。在熱帶沙漠地區,白天氣溫較高,晚上開花可以讓嬌嫩的花朵,避免被強烈的陽光灼燒。同時,沙漠地區的晚上八九點鍾,正是昆蟲活動的高峰期,也是曇花授粉的最佳時機。開花時間短了,就減少了水分的蒸發。慢慢地,曇花的開花習性就延續了下來。

甜中自有甜中手

說起甜,我們首先會想到糖。可糖是從哪裏來的呢?這還得從產糖植物說起,平常人們熟悉的是南方的甘蔗和北方的甜菜。實際上,比這些植物含糖高的還有許多,它們也都是製糖高手,比較有名的有糖槭樹、糖棕等。

流出的“糖”

槭樹是一種落葉喬木,高達40米,是很美的觀賞植物。到了秋天,它的葉子會變成紅色,又叫糖楓,是楓樹的一種。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槭樹都產糖,隻有六七種產糖,像北美洲的糖槭樹就能產糖。

糖槭樹的樹幹裏有豐富的澱粉。有趣的是,這些澱粉在冬天氣溫低的情況下,就會轉變成糖,儲存在木質部的樹液裏。到了來年春天,氣溫變暖後,糖槭樹的樹液就開始流動。因此,生活在此的人們,就會采割樹汁。隻要在樹幹上鑽個小孔,再在孔內插上管子,白色的樹汁就會順管流到采集桶裏。

糖槭樹的含糖量為0.5%~7%,高的達10%。一棵15年生的糖槭樹,每年可以提供5斤左右的糖,可連續產糖50到100年,與甘蔗、甜菜相比,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產糖“能手”

除了糖槭樹,生長在熱帶的糖棕樹也能產糖。不過,它不是從樹幹中提取糖,而是從花序中提取。糖棕樹屬於棕櫚科植物,樹型高大,主要產於亞洲和非洲。這些植物的葉子都特別大,能遮擋陽光,就像一個綠色的大傘。尤其是它的果子,個個都十分漂亮,跟皮球差不多大。

要是你到東南亞去,在居民的房前屋後,就可以看到許多糖棕樹。此外,也有許多的糖棕樹林,是生產食用糖原料的園地。據說,每棵糖棕樹一年能長出十幾個穗狀花序,這些花序裏飽含大量糖汁。因此,當糖棕樹長出花序時,人們就會爬上樹,用刀把花序割一個小口,然後掛一個小桶,這樣花序中的糖汁就流入小桶裏了。每棵糖棕樹一年可產糖50千克左右。

堪比糖精

生活中,糖精的甜度是糖的幾百倍,那有沒有比糖精更甜的東西?還是先來認識一下甜葉菊。這是一種產自南美洲巴拉圭的植物,長相有點像薄荷,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因為它的葉子中蘊藏有7%~12%的糖苷,所以被當地人稱為“甜草”、“蜜菊”。

糖苷也叫甜葉菊苷,經過提純,就變成了純白的粉末,無論是色澤還是甜味,都跟白糖很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它的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與通過化學方法合成的糖精相近,但是沒有糖精的苦味。正因為它集中了白糖和糖精的優點,有人也稱它為“活糖精”。

不僅如此,甜葉菊的產量還非常大,一畝地第一年可收100千克幹葉,可以得到6千克的甜葉菊苷,相當於1800千克白糖的甜度。隨著栽培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培育出了更能產糖的品種,產糖量比以前還能再提高兩三倍,真是不簡單。

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樹是常見的樹種之一,深受人們喜愛。春天一到,楊柳就開始發芽,在清明前後,就已經柳絮滿天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