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魯國有個人名叫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住在衛國,生活十分窮困。他穿的衣服破爛不堪,“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意思是:隻要稍微用力整理一下帽子,帽帶兒就立刻斷了;稍微扯一下衣襟,胳膊就露出來了;一穿鞋子,鞋後跟兒就破了。)曾參雖然生活窮困,但他仍十分重視道德修養,苦讀詩書。後來,他傳孔子之道,述《大學》,作《孝經》,被後世稱為宗聖。
後來人們把“捉衿而肘見”說成“捉襟見肘”,用以形容衣服破爛,生活窮困;也用以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滋蔓難圖
《左傳·隱公元年》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鄭國的武公從申國娶了一個老婆,名叫武薑。武薑生了兩個兒子,即莊公和共叔段。莊公是難產倒生的,為此,武薑不愛他。武薑要武公立共叔段為武公的繼承者,武公不答應。莊公繼位之後,武薑要莊公把製這個險要的地方作為共叔段的封地,莊公不答應。最後,莊公把京這個地方給了共叔段。共叔段得到封地後,便在京城大事建設,企圖擴充勢力以對抗莊公。鄭國大夫祭(zhái)仲看出了共叔段的圖謀,便去勸莊公說:“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意思是:薑氏有什麼能滿足得了她呢?不如早點給她安排一個適當的地方,[不要使他們擴充勢力,勢力擴充了,就難於對付啊!]這就和野草一樣,不能讓它們滋長,一旦蔓延滋長起來,就很不好收拾了。)
後來人們把“無使滋蔓!蔓,難圖也”,簡縮成“滋蔓難圖”,用來比喻如果讓禍患滋長漫延起來以後再去製服那就困難了。
自不量力
《左傳·隱公十一年》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鄭、息兩國同是姬姓,兩國之間不曾有過戰爭。後因言語相違,結下仇恨。於是息國就發動戰爭,攻打鄭國。息國弱小,鄭國強大,所以,這場戰爭以息國失敗而告終。對於息國的打仗,人們評論說:“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意思是:息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不講道德,自不量力,又不親善自己的同族親人,不對證言語不和的實際情況,不仔細辨別誰是有罪的,犯了這五種錯誤還要去攻打別人,結果被打得大敗,不是應該的嗎!)
後來人們把“不量力”說成“自不量力”,用來表示不估計自己的能力,或對自己估計太高。有時也把“自不量力”說成“不自量”,其義相同。
自慚形穢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晉朝的衛玠生得眉清目秀,漂亮異常。有一天,他乘羊車進城,人們見衛玠好象是個玉雕之人,都爭先恐後地前來觀看,鬧得個滿城風雨。
衛玠有個舅父,名叫王武子,官為驃騎將軍,人也生得十分漂亮,可是他見到衛玠時就不免有自慚之感。他說:“珠玉在側,覺我形穢。”(意思是:衛玠在我身旁,我就感到自己醜陋了。)
後來人們把“覺我形穢”說成“自慚形穢”,用以表示自己貌醜,與別人相比而感到慚愧。引申為自己不如別人,因而感到慚愧。
自鄶以下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季劄,是吳國人。有一次,他在魯國欣賞周代的音樂。他對《詩經》裏的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齊、豳、秦、魏、唐、陳的樂曲都發表了意見,然“自鄶以下無譏焉。”(意思是:從鄶國以下的樂曲,他就沒有發表意見。)因為他認為鄶國以下的樂曲沒有什麼值得評論的,所以就沒有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