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890年10月14日,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出生在得克薩斯州丹尼森市一幢緊鄰鐵軌、又小又舊的出租木屋內。他是戴維和艾達·艾森豪威爾的第三個兒子。這對夫婦都是信守基本教義的門諾教(譯注:16世紀起源於荷蘭的基督教新派,反對嬰兒洗禮及服兵役等,主張衣著樸素,生活節儉。)徒,也是和平主義者。戴維是個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曾在堪薩斯州的霍普市用父親的遺產開了家雜貨店,隻是這家店後來關門大吉。1891年,他移居堪薩斯州阿比林市,通過親戚的介紹,在貝爾·斯普林斯乳品廠當機修工。艾森豪威爾一家人最初踏上阿比林火車站的月台時,戴維囊中隻有區區10美元的積蓄。
一家人住在南東四大街201號的白色雙層小樓房內,整個院落占地三英畝。戴維與艾達養育了6個兒子,亞瑟(生於1886年)、埃德加(生於1889年)、德懷特與羅伊(生於1892年)、厄爾(生於1898年)和米爾頓(生於1899年),個個身強體壯。艾森豪威爾一家在鎮上頗受眾人尊重,但稱不上有名,因為戴維既無公職,亦非社區的領袖人物。然而一家人頗能知足常樂。艾森豪威爾夫婦生活節儉,但兩人卻有著一片望子成龍之心。
“我後來發現自己家其實很窮。”1952年6月4日,德懷特在阿比林市艾森豪威爾博物館(在其舊居的街對麵)奠基儀式上說道,“但美國的光榮之處在於,我們當時並不知道這一點。我們一直記得勇氣過人的父母曾經說過的話,‘機會處處有,隻要肯爭取。’”
仔細想來,戴維和艾達夫婦其實並未積極爭取那樣的機會,而是將滿心期望全部寄托在了兒子們的身上。他們言傳身教,要求孩子們誠實,自強,正直,敬畏上帝,胸懷大誌。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夠離開阿比林或堪薩斯州,在更為廣闊的天地中取得成功。有個孩子後來回憶道,當時父母給他們的感覺就是,“如果你守在家裏,就會一直被當成孩子看待。”
敬拜上帝在艾森豪威爾一家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天早晚全家人都會跪下來祈禱。飯前,戴維都會誦讀《聖經》,祈求上帝的賜福。飯後,孩子們洗完碗,就會圍著父親聽他誦讀經文。
【阿比林、西點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孩子們白天很少見到父親,因為他要在乳品廠從早上6點工作到下午6點。“在生活中媽媽對我們的個人影響最大。”德懷特回憶道。艾達監督孩子做家務,準備一日三餐,挑選和縫補他們的衣服,對他們或哄或誇,在家裏維持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最小的兒子米爾頓說,“父母兩人性情互補。母親為人隨和開朗,總是顯得很樂觀,而父親顯得比較威嚴。”
在這個擁有6個男孩的家庭中,自然少不了相互比拚。誰工作完成得最好?誰跑得最快,跳得最高,舉重最厲害?誰能大聲流利地誦讀《聖經》?孩子們每天都會進行各種較量。戴維和艾達鼓勵這種競爭,激勵他們力爭上遊。而孩子們也都個個不甘落後,經常相互比拚,一分高下。
有一天,艾達正在廚房烤吃的,德懷特和埃德加就在房間裏打了起來。哥哥埃德加身體較壯,很快就騎在德懷特身上,給了弟弟一頓亂拳。埃德加喊道:“投不投降?”德懷特喘著氣答:“不投降!”哥哥抓住弟弟的頭發,開始把他的腦袋往地板上撞。厄爾急忙跑進來幫德懷特。站在烤爐前的艾達頭都沒回,隻是衝厄爾吼了一句:“別理他們。”
戴維鼓勵兒子們不要服輸,包括他們在跟別人家孩子較量時。德懷特記得,父親很不願意見到自己的孩子被小夥伴打,在打架上吃虧。有天晚上戴維下班回家,看到德懷特正被一個個頭相近的孩子追,就問:“你為什麼要被那孩子追著到處跑?”
德懷特回答:“因為我和他打架的話,不管是輸是贏,你都會打我。”戴維馬上回答:“把那孩子攆跑。”結果德懷特果然做到了,凱旋而歸。
19世紀90年代的阿比林屬於美國中西部很典型的小城鎮。年輕的德懷特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一切,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強化。首先,市民們提倡自力更生。他們與外界的交往極少。政府在當地沒有征收多少稅,但也沒有提供什麼服務。教育係統由市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和管理。老弱病殘都由各家自己照顧。當地也沒有警察,因為在這座人口不到4000的小城裏,大家彼此熟悉、信任,根本不需要警察。
當地人崇尚務實苦幹,絕少浪費時間思前想後。在阿比林失業可謂聞所未聞,人人要工作,多數人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甚至孩子們也要各盡其責。小孩子做家務,8至12歲的孩子打零工,年紀再大一些的孩子則有固定的工作。
阿比林在社會觀念、宗教和政治方麵相當謹慎保守。市民們都是歐洲人的後裔,信奉基督教,基本上全數支持共和黨。他們社區觀念很重,覺得世界就是分為“我們”(阿比林市、迪金森縣或堪薩斯州的居民)和“他們”(世界上其他人)。阿比林就像一個大家庭,使當地居民倍感安全。對這種安全感構成威脅的,不是當地本身的問題,而是惡劣天氣或下跌的日用品價格等一些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