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甲
今人稱外套亦曰「罩甲」。按「罩甲」之製,比甲則長,比披襖則短,創自明武宗,前朝士大夫亦有服之者。
戈氏神童
戈莊樂之族有一神童曰小隱。九歲隨父至劍門,值卞華伯郎中偕友聯句於此,華得句雲「怪石如人岩畔立」,友方呻吟未應。小隱忽拱手而前曰:「何不雲『白雲和水澗邊流?』」一座驚歎,與之定交,呼為小友。惜不永年,詩文罕有傳者。
海棠白花
靜海勵文恭公家居時,嚐手植西府海棠二株於庭,垂二十年。公曆官至尚書,卒於位。靈柩歸裏,時當秋日,而海棠忽開白花滿枝。鄒元褒太史為繪白海棠圖,諸詞人各係以詩。次山侍禦為餘述之如此。
夏吏部
明末夏吏部瑗公嚐謂友人曰:「天下必歸東朝無疑。」東朝者,即今聖朝也。友人問其故,曰:「隻遵遺命,舍長立幼,而無爭心,此聖賢事也。三代以下,那做得來?我惟有一死,但爭遲速耳!」居恒戒家人曰:「我若赴水,汝輩決不可救;救而複死,是兩次死也,非所以愛我。」故投淵之日,家人環立而視,水淺僅及胸,先生乃俯伏水麵,背衣未濕,而氣已絕矣。
三賢多壽
衡武公年一百二十二歲,見史記年表。子夏年一百三十餘歲,子思年百餘歲,見甲子會紀。
邑乘之誤
常熟誌邵圭潔傳雲:「生平喜讀孟襄陽詩,及舉於鄉,房考評其闈牘曰:「七篇何其神似孟襄陽也。」及餘讀張應遴祭邵蓮墟文,則雲:「蓮墟先生當為諸生時,厭薄帖括記誦,獨醉心孟襄陽集。」迨丙戌成進士,房考顧學海評其墨卷曰:「經生語,乃絕似孟浩然詩。」時稱顧公具眼雲。按:蓮墟名鍪、為北虞先生之子,而應遴則蓮墟之弟子也。其言當不謬,乃邑誌傳訛,移甲為乙,亦可怪矣。
敬十八房書說
科場取士,黑白不分,至明季而極。吾邑顧仲恭傷之,為作敬十八房書說,其文炳燭齋集不載,而黃太衝嚐稱焉,因節錄於此。「今世之為天吏者有三:庸醫也,低風水也,盲考官也。何以言之?使醫而能辨六脈,則天之所以生死人者,人得而奪之矣;使風水而能辨龍穴,則天之所以禍福人者,人得而奪之矣;使考官而能辨文章,則天之所以貴賤人者,人得而奪之矣。故吾謂此三人者皆天吏也,敢弗敬歟?凡物之確然自信者,人為政;而冥然罔覺者,天為政。古者聖人舉事,必著龜,夫枮草朽甲,亦何靈之有?惟其無靈,而天下之至靈者出焉。考官者亦文章之蓍龜也,十八房其爻象也,從之則吉,逆之則凶,敢弗敬歟?」按:仲恭之文,太衝謂其縱橫爽健,取法於卓吾之辨才,而汰其遊戲之調,惜世無知之者,然如集中放言之四五兩篇,破壞聖賢藩籬,得罪名教,良非淺細。此文雖近輕薄,猶不至悖理傷道雲。
計甫草
計甫草好學,能下人。吳門黃孝子向堅尋親滇南歸,甫草即執贄事為師,或言:「孝子不學,子何師為?」甫草曰:「子夏論學備矣,人固有能獨身徒步,求親於萬裏蠻瘴之鄉,冒風波,觸虎豹,犯盜賊,出萬死一生,奉其父以歸者乎?事親如此,學莫大焉。天地鬼神猶敬之,況吾輩乎!師乎!師乎!舍此人奚屬?」
氣化感物之異
從兗州至曲阜,凡三十裏內,草木不生荊棘,聖化所感也。萇宏之墓,至今寸草不生,怨思所積也。虞姬墓旁之草,雖大風不能搖,貞心所屬也。吳門要離墓碑,久仆於地,有樹之者,則城門白晝殺人,俠氣所憑也。其事亦可異矣。
梅醬
今世村家,夏日輒取梅實打碎,和以鹽及紫蘇,赤日曬熱,遇酷暑,輒用新汲井水,以少許調和飲之,可以解渴。按周禮漿人:「掌六飲,其五為醫。」醫當讀倚,鄭注以為梅漿能生津止渴者,想即今之梅醬也。但古為王者之飲,而今為村家之物,有不入富貴人口者,故特表而出之。
綠林
今人稱盜為綠林豪客,謂始於李清溪贈盜詩,而不知綠林二字實見於後漢書。按後漢劉元傳:「諸亡命藏於綠林中。」注雲:「綠林山,在今荊州當陽縣東北。」
方何之弊
方望溪為文,間有創論,然過於痛快,便近李贄聲口。何義門看書,洵屬具眼,然過於細密,便近時文批評。兩先生在今日,固承學所當師法者也,而其弊卻亦不可不知。
古文難易之分
王、李之古文,學史、漢而偽者也。今人之古文,學歐、曾而偽者也。然為偽史、漢,猶非多讀書不能。若為偽歐、曾,隻須誦百翻兔園冊,用其之乎語助,盡可空衍成篇,蓋便於學者之不讀書,殆莫甚於此。吾邑前輩馮定遠雲:「韓子變今文而古之,歐陽子變古文而今之,古之弊有限,今之弊不可勝言。」推定遠之意,亦以其便於不讀書,故有此言耳。山陰徐伯調雲:「學史、漢者如孔廟奏古樂,琴瑟柷敔,僅得形模,故難為。學八家者,如古樂之遞變至近時梨園諸曲,窮情極態,亦複感動頑慧,故樂為。實則彼以古而難追,此以今而易襲,未可謂易為者為古,而難為者反非古也。」此論殊為得之。
楊九娘
嘉定縣之東南有楊氏女名九娘者,父命夜守桔槹,為蚊所齧,不易其處,竟以羸死。其死與高郵之露筋同。然露筋之死以貞,九娘之死以孝,其所以死又有不同者。故其裏至今名孝女裏,而裏人立廟祀之,亦如露筋。但高郵為南北往來要衝,故露筋之名頗著,而嘉定僻在海濱,遂罕有知九娘之名者,餘故表而出之。吾友張孝廉同夫,孝女裏人也,嚐為作楊九娘歌雲。
揭曼碩詩
元揭曼碩有「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一首,題為曉出順承門有懷太虛,在揭集第一卷。而阮亭古詩選竟列之無名氏十九首諸詩後,題刻古詩一首,而不知其為揭作也。義門謂:「漢人豈有此風氣?雖不能詳考,亦何至兼格調俱莫辨哉!」按揭詩三卷,有元板,刻本與抄本互有異同。如步出東門行,刻本卻隻有前四句。
折倒
俗語有物而盡取之謂之「折倒」。按南唐書浮屠傳:「後主大起蘭若[千餘間],廣聚生[僧]徒。日設齋供食,有不盡者,明日再具,謂之『折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