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正在改變著互聯網的行業格局,不僅僅是更便捷,更多碎片化的時間利用,更多的是在於它深深滲入到還處於“青蘋果”年齡代的新興族群。
我怎麼看移動購物這個近兩年來開始出現的事物呢?極其看好。到現在為止,我們所說的互聯網行為基本上還是一個PC端的互聯網,人們仍舊更多地通過台式電腦、筆記本來接觸互聯網上的東西,包括在網上看新聞,在網上買東西,在網上玩遊戲和社交。在過去的兩三年裏,由於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製造成本的下降,其銷量急劇上升,使得其覆蓋率越來越高。比如說現在在網上每天大概能夠賣幾千台筆記本電腦,但是每天卻能賣幾萬台的智能手機。我現在看到的數字是,2012年底,中國的智能手機已經達到4億部,而在2011年底,市場的預測是大概要到2014年年中才能達到4億部。結果是本來預計兩年半能夠完成的保有量一年之內就完成了,僅2012年一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就達到了1.25億台。這其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力?首先,絕大部分的智能手機集中在比較低年齡段的用戶手上;其次,移動上網正在成為日漸普及的上網形式。我看到一個報道,百度搜索請求在2012年底移動端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PC端。
做零售這麼多年,我最關心的核心點是用戶。用戶的新起點在哪裏,用戶的興奮點在哪裏?找到它就一定能夠從那裏找到商機。現在移動呈現了一個最明顯的商務機會,即新興族群、新興生活方式。PC端的互聯網是80後那一代人為主力群體所習慣使用的產品,移動端的互聯網則是90後的產品,甚至如果說得更誇張一點,可能是95後的產品。當一代人伴隨著一種全新的信息工具成長的時候,他們對這種工具會產生很強的依賴性,生活習慣將與此緊緊相連,而這種習慣會伴隨其人生延伸。
我們不知道有朝一日會不會有更先進、更發達的東西來取代現在的移動手機,但是至少目前看來,移動是代表未來人們溝通交流、信息獲取的一個主力,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如果說TMT行業從經營到投資應當把眼光盯在什麼地方的話,那我認為一定要盯住移動。我看重移動對於下一代用戶的滲透率和習慣的把控,所以我說,移動是未來。
前麵分享過的一個故事。我曾經跟線下百貨公司老總聊天,說5年前站在你的百貨公司一眼望過去,顧客的平均年齡大概是28~30歲左右,5年過去了,現在看到的顧客平均年齡大概在33~35歲之間。我們說過,這說明在過去5年中電子商務把下一個梯隊年齡段的用戶給切斷了。下一個梯隊年齡段的用戶越來越多地被吸引、引導到網上去消費了。所以百貨公司會出現一個後繼無人,或者後繼乏人的窘迫狀況。現在的移動端將來對PC端的衝擊有點像過去5年PC端的電子商務對線下百貨的衝擊。就現在移動端的最核心的主力人群95後,現在可能是十五六歲,90後,現在可能是二十二三歲,這一批人現在還沒有真正成為零售業的主力消費群體,至少95後現在還沒有,他們還是中學生或大專生,還沒有太強的收入和獨立消費能力,但是他們的很多習慣,很多日常行為都隨著移動端在走。比如說他們在移動端交友,在移動端形成自媒體,在移動端上看新聞、玩遊戲、買東西。這些行為跟比他們年長半代的80後族群相比,其實是有很大變化的。對於這種變化我們做互聯網的人要能分析其中的機會和挑戰。就像10年前PC端電商剛剛開始,最初在網上購物的大多是80後的年輕人一樣,他們那時收入不高,以購買小東西、低單價的商品為主。10年過去了,這些人在網上的購物習慣一路保留了下來,購買金額也逐年上升,因為他們的收入提高了,成為了社會消費的主流群體。移動最終也將會出現類似的發展前景。
曾經有一次我跟中央電視台的白岩鬆聊天,他分享了一個例子,我覺得很典型。他說一群人一起吃飯,吃完晚飯以後60後的幹什麼?60後的說我們找個地方泡茶吧,喝茶。70後的幹什麼?70後的說我們去KTV,去酒吧。80後的幹什麼?80後的說我們去逛夜店。90後的呢?90後的誰也不理誰,每個人拿著一個手機“嘟嘟嘟”地都在那裏移動上網,移動遊戲,聊天,購物。我家是複式住宅,樓上樓下那種。現在我們讓兒子下來吃飯第一不用電話,第二不用喊的,要用移動。你微信給他們說:“嗨,吃飯。”他們移動回答你說:“給我5分鍾。”這已經是他們這代人的習慣。我的兩個兒子都是95後,我經常留意他們行為的時代特點,把他們看成是潛在客戶的分析,其中有幾個觀察很值得分享。第一,他們天天都在上網。但是你問他上次什麼時候打開的筆記本電腦,答曰,兩個禮拜以前。第二,我帶他們去乘坐海上度假用的遊輪。上去以後,通常我們這一代人的習慣思維可能是要先熟悉一下房間、相應的配套設備等。可是我的小兒子上船以後首先利用移動網絡建了一個群。兩個小時以後,這個群已經有幾十個人,然後這批人已經可以通過手機的移動群自己組織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