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陸稼軒舉家進京都 (1)(1 / 1)

……秋風落日淮安城……長慶叔講故事--那時的關軍門就像一隻瘋了的老虎一樣……餞行酒……"圓明園都修了快二百年了,怎麼還在修?"十四歲的楊鼎來忽然問道……陸稼軒、周浣華夫婦帶著長子陸浩誠、次子陸冠卿、女兒陸海棠,離開楚甸陸氏莊園,隨著大姑太太陸廣楣啟程去北京……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冬天的北京城……

"那時的關軍門就像一隻瘋了的老虎一樣,砍死了好多的英國兵。他戰死後還站在山上的大石頭跟前,拄著劍站著。"四十多歲的孫長慶--孩子們都叫他長慶叔,坐在淮安楊家這座宅院後院的廚房前的一塊青石墩上,一邊收拾著為了做薰魚和臘魚而準備的許多淮白魚、大頭鰱魚、青魚和草魚,一邊用他那低沉而寬厚的聲音,給孩子們講故事。長慶叔對孩子們提起了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二月關天培關軍門戰死在虎門靖遠炮台時的故事。長慶叔平靜地給孩子們講著這個血腥而壯烈的故事,唯有他手中的魚刀在開膛、剖肚、刮鱗、削鰭的時候時快時慢,一片刀光在這滿院的秋風中跌宕起伏。

長慶叔是楊家的一位老家人的兒子,楊家是關天培夫人楊文昭的娘家。長慶叔在二十多年前關軍門當蘇鬆鎮總兵、署江南提督的時候就成為了關軍門身邊的親兵。而到現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秋天,關軍門已經死了快十年了。

在淮安這個地方,幾乎所有識字和不識字的人都不敢不相信長慶叔所講的有關關軍門的故事全都是真事,因為長慶叔跟著關軍門忠心耿耿地當了十幾年的兵,跟著關軍門經曆了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鬥。

孩子們默默地看著長慶叔的眼睛,希望他能把這個故事講得詳細些。長慶叔明白孩子們的意思。

"軍門那時已經受了好幾十處傷、身上的衣服鎧甲被血染得透濕,卻仍在不停地揮著劍砍殺敵人。軍門臨死前,把他身邊的大印扔給了我,讓我就是死了也得衝出重圍,把這顆大印繳還給總督,說是絕不能讓這顆大印落到英國兵的手中。我衝出去沒多遠,忍不住回頭一看,發現軍門已經被從炮台背後擁上來的英國兵用十幾把刺刀一起捅死在山上的一塊大石頭前。那些刺刀從軍門的前胸和後背穿刺而過,但是軍門並沒有倒下,真的,確實沒有倒下。他手中的那把劍牢牢地拄在山石前的平地上,把他給撐住了。我真想先衝回去把軍門的屍首立刻給搶過來,可是我必須先執行軍門臨死前的命令。我找了一處僻靜的懸崖,把一條繩索拴到了腰上,另一端拴在崖邊的一棵樹上,用這條繩索把自己放到懸崖下麵。我在懸崖下的一條小路上,截到了一匹馬,我就騎上了這匹馬,朝著廣州的方向跑。我到了廣州城,把軍門的那顆大印繳還給了總督之後,就立刻又朝虎門靖遠炮台的方向往回跑。等我回到靖遠炮台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我憑著記憶摸索著走到了軍門戰死時所在的山石前,四周靜得可怕,但是隱隱約約仍能聽到遠處的英國兵的營地裏的聲音,到處都是屍體混著灰燼的焦糊味。我找到了軍門的屍體,我相信我不會找錯。我背著軍門的屍體,悄悄地走出了已經被英國兵攻陷的靖遠炮台,回到了廣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