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了微博,在剛開微博的時候就是想通過微博去給這個無聊的又帶著負能量的圈子帶些快樂,想著能為這個圈子去發聲,畢竟每個人在這個圈子裏都看似苦不堪言。但慢慢地我發現我並不適合去做一個自以為是的救世者,因為我救不了,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微博這個快速發言的平台,往往會因為缺乏思考的言論惹得大家撕來撕去,有時,那些迅速被發出的微博上每一個字都那麼刺眼。本來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覺得對的選擇,我們何必去強行的在別人的生活中畫上幾筆不濃不淡的水彩。
琢磨著是不是該給自己留下點什麼!於是在我最忙的階段,決定開始記錄曾經的點滴,記錄生命中那些我還能有一些記憶的過客。我不知道能把這部《過客》寫成小說還是回憶錄亦或是日記。如果是小說,似乎主人公隻有我自己,寫到最後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救贖;如果是日記那應該會錯過之前很多的細節吧,若不加虛構,那應該是一部不錯的流水賬;如果是回憶錄,那對於我來說太慘了,畢竟我覺得我還沒有到生命的後半程,需要用回憶來祭奠自己。額……不糾結了,管它是什麼,真實就好。作為一個水瓶座的瘋子,從來都是我行我素,考慮的太多就不是作死的大水瓶。
我曾看過很多部小說,每一部似乎都懂得小說的套路,有衝突、有反轉、有差距、有節奏,構成一部讓人感動甚至能置身其中的佳作。可是我不想那樣,要知道絕大部分的同誌不曾有過那麼淒美或驚天動地的愛情,絕大部分同誌也沒有看似對愛情那樣執著的可以等一個人等上幾年、十幾年。這其中還會夾雜著生存、疾病等等,很多同誌的生活甚至找不到男二號、男三號而無法構成一部合理的敘事體。
我來自一個擁有一萬多人口的小村莊,從小就是一個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因為考試成績從未考出年級前三。在那個籃球打得好、打仗出眾的男孩子備受歡迎的年代,我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從不參與打群架,也不關心班級裏誰和誰的緋聞,最大的愛好就是玩娃娃,那種塑料的、胳膊、脖子都可以動的,頭發金黃色的洋娃娃,我閑暇時間喜歡用鞋盒子給娃娃做房子,用家裏的碎布料給娃娃設計好看的裙子,給娃娃梳著各種我認為當時能引領時尚潮流的發型。就算平時的運動也是踢毽子,跳皮筋之類的。似乎我總能和班級裏的小姑娘們打成一片。嗬嗬,不知道有多少gay會和我有類似的經曆,也許一個人的性格和取向就是骨子裏的,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班級裏的男生真的沒有把我當成是和他們一隊的,因此我也得到不少“照顧”!考上高中後,心裏會發生變化,強迫自己“爺們”起來,說話故意提高聲調,學者說粗話,學著抽煙。高中時學校的公共廁所是我永遠的痛,因為自己的DD很小,自卑感攔都攔不住,隻要發現廁所有另一個人存在,就站著半天也尿不出來。可是那個年代的小縣城,公共廁所都是室外的,坑與坑之間沒有隔板,褲子一脫,全部暴漏在大家眼前。現在回想起那個時候,真的是腹部下方不由得抽搐……在那個時代,晚熟的我不懂什麼是愛,而且那樣偏遠的小縣城,gay這個詞基本沒有被提及過,可我卻愛上了一個我不能愛的人,直到最後我進入這個圈子,明白什麼叫同誌,明白同誌間的性愛才恍然大悟——我竟然愛了那個男人6年,迷迷糊糊的6年。
一直慶幸的是不管發生了什麼,我始終知道在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事情,順利考入某名牌大學,在大學畢業的那年也順理成章的進入這個圈子,畢業就像是承認自己是gay的一種儀式感,然後掃除好奇,繼而迷戀、貪戀、放縱,經曆了一次我當時自認為的“死亡”。從堅挺的夢想、到殘酷的現實、到努力掙紮再到找到自我,上演著一個農村娃走進大北京的點點滴滴,在這個大多數人都向往的城市裏努力的找著一些微不足道的存在感,沒有一份刻骨銘心的愛,沒有事業的巔峰,沒有北京的房子,沒有自己的車子,匆匆送走每一個和自己有過交集的過客。然而,我的生活還在繼續,誰知道之後會不會有呢,也說不定……
我想著,我的經曆是不是真的很特殊、很獨特?是,也不是。這些故事若是讓圈外的人看到,我想他們應該會驚訝。可對於圈內的人,也許會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你永遠沒有那麼獨特,因為無論怎樣,都有那麼一部分人和你同時上演著驚人相似的劇情。
對了,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我叫小兵。我不是軍人,隻是覺得我是個平凡人,希望過著平凡的生活,就像大海中的一粒沙,微不足道,平凡的讓人想不起多看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