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七章 腹外疝(二)(1 / 2)

第三節股疝

凡疝囊經股環、股管向股部卵圓窩突出的稱股疝。發生率占5%。多見於中年以上婦女,女性較男性多4-6倍。

股管是一個狹窄的漏鬥形間隙,內含脂肪、疏鬆結締組織和淋巴結。股管上口稱股環,有股環膈膜覆蓋,其前沿為腹股溝韌帶,後緣為恥骨梳恥帶,內緣為陷窩韌帶,外緣為股靜脈。股管下口為卵圓窩。卵圓窩是股部深筋膜上的一個薄弱部分,覆有一層薄膜,稱篩狀筋膜。下肢大隱靜脈在此穿過篩狀筋膜進入股靜脈。

由於股管幾乎是垂直的,疝塊在卵圓窩處向前轉折時形成一銳角,且股環本身較小,周圍又多為堅韌的韌帶,故股疝極易發生嵌頓,並在嵌頓後可迅速發展為絞窄性疝。腸管壁疝發生於股管者較多。

一、病情判斷

(一)臨床表現與診斷

1.可複性股疝症狀較輕,常不為患者所注意,尤其對肥胖者容易疏忽。腫塊可在久站、咳嗽時出現,患處可有墜脹感,形狀呈半球形,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大腿根部內側,能回納,但常不能完全消失。

嵌頓性股疝股疝的嵌頓率最高,約占腹外疝的60%,其中約有半數為絞窄性疝。嵌頓後除引起局部明顯疼痛及壓痛外,常伴有較明顯的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表現,嚴重者甚至可以掩蓋股疝的局部症狀而發生漏診,應在體檢時加以注意。

(二)鑒別診斷

腹股溝疝腹股溝斜疝與直疝位於腹股溝韌帶上方,而股疝位於腹股溝韌帶下方。

脂肪瘤脂肪瘤的基底部活動性大,不固定;股疝基底部活動性小,固定。

腫大的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多呈橢圓形,股疝呈半球形。

二、治療原則

手術治療是股疝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股疝的手術方法基本上可分為2種。其一為經股部手術法;其二為經腹股溝部手術法,多數外科醫生認為經腹股溝部修補法效果較好。

經腹股溝部修補股疝術切口同腹股溝斜疝修補術。打開腹股溝管後,將腹內斜肌、精索向上牽開,在腹壁下血管內側切開腹橫筋膜,即可進人疝囊頸所在部位。剝去廟囊壁周圍的組織,使疝囊完全遊離,自股管拉出。切開疝囊,回納疝內容物,髙位結紮疝囊頸,切去多餘的疝囊組織。按麥克威法將聯合肌腱與恥骨梳軔帶縫合封閉股環。

嵌頓性或絞窄性股疝手術時,因疝環狹小,回納疝內容物有一定困難,可切斷腹股溝韌帶以擴大股環。但在疝內容物回納後,應仔細修複被切斷的韌帶。

第四節切口疝

切口疝是發生在手術切口部位的疝,一般見於腹部,尤其是腹部縱行切口區。腹部手術後,切口獲一期愈合,其切口疝發生率通常在1%以下;而一旦發生感染,則切口疝的發生率可達10%;若切口哆開,其發生率可達30%。

一、病因

(一)腹部縱行切口

切口疝多見於腹部縱行切口的原因是因為腹壁各層肌肉及筋膜除腹直肌外均為橫行或斜行走向,縱行切口勢必將這些纖維切斷,在縫合後因受橫向牽引力的影響,縫線易在纖維間滑脫,而發生傷口哆裂。

(二)手術操作因素

手術操作粗暴、止血不徹底、無菌操作不嚴密導致組織損傷,血腫形成和切口感染所致的腹壁組織破壞,引起的切口疝可占全部病例的50%左右。

(三)腹腔內留置引流物過久

如果腹腔內引流物留置時間過長,有引起切口疝的可能。

(四)切口過長

切口過長以致切斷的肋間神經過多,切口縫合不嚴密,縫合時腹壁張力過大而致組織撕裂等,均可導致切口疝的發生。

(五)手術後諸原因

手術後的明顯脹氣,劇烈咳嗽,導致腹內壓力增加亦可引起切口內層哆裂而發生切口疝。

二、病情判斷

腹壁切口疝的主要症狀是在切口處逐漸膨隆,有腫塊出現。腫塊在直立、咳嗽或用力時增大,平臥時縮小或消失。疝囊頸部的缺損常能摸到,有時疝內容物可達皮下,可見到腸型和蠕動波,捫診時感到腸管的咕嚕聲,則更可以確定診斷。切口疝和其他腹壁疝相似,一般沒有症狀,也可有輕度墜脹感,而在直立或用力時加劇,較大的疝尚可有惡心、便秘、食欲減退。若疝囊不完整,疝內容物可與腹膜外腹壁組織粘連而成為難複性疝,有時還伴有腸梗阻症狀,切口疝疝環一般比較寬大,很少發生嵌頓。

三、治療原則

切口疝的治療方法需視疝的大小、有無嵌頓以及患者的一般情況而定,但仍應以手術為主。

(一)疝帶

應用多不滿意,對小的切口疝應用疝帶後,可暫時得到控製,但一般非但不能痊愈,且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對巨大的切口疝,用闊腹帶,雖有某種減輕的舒適感,但一般並不能防止其繼續增大。惟有對於年髙體弱、不宜手術的患者,此法不失為一種姑息性治療,可緩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