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正常水、電解質代謝與酸堿平衡
一、體液的量、分布及其組成
人體總體液量受性別、年齡和胖瘦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個體差異。成年男性的總體液量一般為人體重量的60%;而成年女性因體內脂肪較多,總體液量約占體重的50%;新生兒體內的脂肪少,總體液量可高達體重的80%,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體內脂肪的增加,兒童的總體液量所占體重的比例逐漸下降,14歲以後,總體液量所占體重的比例即和成人相仿。總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占體重的40%;細胞外液又可分為血漿和組織間液,分別占體重的5%和15%。組織間液分為功能性細胞間液和非功能性細胞間液。功能性細胞指能迅速和血管內液體或細胞內液進行交換,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的那部分液體。腦脊液、關節液及消化道分泌液等屬無功能性細胞間液,構成第三間隙,雖也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在維持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上所起的作用很小。
體液中除水以外,還有溶質,其中最主要的是電解質和葡萄糖、尿素等非電解質。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在各種組分的含量上有明顯的不同,而血漿和組織在蛋白質的含量上有較大差別。因此,血漿的測定可以比較正確地反映細胞外液的組分變化。至今尚無測定細胞內液的簡便方法。
二、水與鈉的代謝
(一)水的代謝
包括人體對水的攝入和排出,以及水在各部分體液之間的轉移兩個方麵。
1.水的攝入與排出成人每日需水2000-25000毫升,來源於飲食和體內能量代謝。每日排出的水量基本上和攝入的水量相等。
水通過以下4條途徑排出體外。
(1)腎排尿腎髒在調節水的排出中起主要作用。正常成人每日尿量至少達到5000毫升才能排出機體每日6000摩每升的代謝溶質,一般每日尿量宜維持在1000-15000毫升。
(2)皮膚的蒸發和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每日從皮膚蒸發的水分約500毫升發熱時,體溫每增高1度,每日水分丟失將增加100毫升。出汗時水分的丟失量可數倍於皮膚蒸發的水分量。
肺呼出水分正常人每日從呼氣中喪失水分約400毫升,通氣過度時喪失水分更多。氣管切開患者每日水分丟失約增加750毫升。由肺呼出的水分和由皮膚蒸發失去的水分稱為非顯性失水。
(3)腸道排糞每日有5000毫升左右的消化液進入消化道,但在正常情況下,98%以上的消化液可以被胃腸道重新吸收人體內,消化液隨糞便排出。
2.水在各部分體液之間的流動
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之間水的流動取決於兩者滲透壓的差異。
血槳和組織間液之間水的流動發生在毛細血管,除受滲透壓的影響外,尚受到血管內靜水壓的影響。
(二)鈉的代謝
體內鈉的來源主要為飲食,尤其是食鹽。尿是排鈉的主要途徑,其次是出汗。
細胞外液的量為142-145毫升,細胞內液的量約為100毫升。細胞外液的量占陽離子總量的90%6以上,故味和它相對應的陰離子一起所產生的滲透壓對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滲透壓又能影響細胞內外水分的分布,故他在維持細胞外液量(包括血容量)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三、水與鈉平衡的調節
人體主要通過腎髒來維持水和鈉的平衡。腎髒的調節功能受到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的影響。
(―)下丘腦-神經垂體-抗利尿激素係統
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刺激下丘腦-神經垂體-抗利尿激素係統,產生口渴感,增加飲水量;並能加強腎髒對水分的再吸收,減少水分的排出。
(二)腎素-醛固酮係統
血容量減少時,血管內壓力下降,人球小動脈管壁壓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使腎小球旁細胞增加腎素的分泌;同時,血容量下降,腎小球濾過率也相應下降,流經遠曲腎小管的量明顯減少,刺激致密斑,引起腎小球旁細胞分泌腎素。腎素使血管緊張素原轉變為血管緊張素,並在轉換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血管緊張素,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增加醛固酮的分泌。醛固酮是調節鈉在體內濃度的重要激素,主要促進遠曲腎小管對的吸收和促進礦的排泌。隨著再吸收的增加,腎小管再吸收水量也就增加。結果是細胞外液量有了增多,循環血量和血壓逐漸回升後,又反過來抑製腎素和醛固酮的分泌,致的再吸收減少,從而使細胞外液不再增加。
四、正常酸堿平衡的維持
正常人的體液中礦濃度的負對數則為陽值。機體通過緩衝係統、肺的呼吸和腎的調節作用,維持其酸堿平衡。
主要的緩衝對,能有效緩衝外界原因所致的酸堿改變。正常血漿中訊:反映代謝性的過多或不足,受到腎髒的調節,稱為代謝性成分;反映呼吸性的過量或不足,受呼吸的調節,稱為呼吸性成分。如果肺和腎髒能有效地對兩種成分的濃度進行調節,使代謝性成分和呼吸性成分的比值維持不變,則值可以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