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崞縣、原平守備戰 2
崞縣東西兩麵是山,兩山之間夾平川,一條滹沱河由北向南流經平原,古人說此地“千萬桑田總戰場,百二河山盡赤土”,曆來為兵家所必爭,故又有“三晉之鎖鑰”之稱。兩千年來不知在這兒打了多少仗,死了多少人。
這在古代冷兵器時,自然是可以依城,甚至是守城即可,一丈來高的城牆就是天險。把住咽喉要道,自然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是現在都啥年月了,鬼子的灰機、大炮灰常厲害,3個旅往屁大點的縣城裏邊和周圍布置,1萬多人,日軍把四周高山一占,不淨等著挨炸嗎?你在鍋底兒不就成了一盤菜嗎?這個“依城野戰”到底是個啥計劃、啥打算呢?梁培璜想了半天不理解,還是問問軍長吧。於是他抬起頭問軍長,“軍長,這個依城野戰是個啥意思啊?”
王軍長現在已經把算盤放下了,正拿著一本日曆看呢,聽見參謀長問他,把日曆往桌上一扔,指著地圖說了,“這簡單!你叫田樹梅守北關,杜堏守西關和南關西南角,段樹華守東關和南關東南角,這叫依城。”
梁培璜一聽,心裏這個佩服啊,3個旅是不偏不倚、平均分配,是不是拿剛才那個算盤還算了算術題了,王軍長打小在課外學的珠心算實在是好,要不然現在的孩子都搶著學珠心算、奧術呢,打起仗來這些也用得著啊。好,這樣好,除了鬼子之外別人誰也沒話說。他知道軍長下邊還有話說,就沒吭氣,瞪著眼等著。
“叫他們三分之一守城防,這就叫依城;三分之二在城牆外邊兒部署,這就叫野戰!”
梁培璜是給徹徹底底給雷倒了,真的是啥話也說不出來了。平時王軍長對這些戰術問題一般不願意發表意見,交給自己這個打雜的就完了。王軍長關心的都是戰略問題啊,曆史問題啊!哪有閑工夫管這些雜事兒?今天稍一表露,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木有!不光是戰略上藐視敵人,連戰術上都一塊兒藐視了!就是不凡啊!行、行、行,你是領導,聽你的!
“軍長,那我就按這個方案調整部隊了?”
“快去、快去!早點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準備之仗嘛!快去吧!”說著又拿起日曆看起來了。
梁培璜答應一聲,趕緊出去下達命令,著急忙慌把部隊從城北調回來,人喊馬叫,折騰半宿,安頓好了。
這兩天日軍可沒閑著,東條英機聞報雁門關守軍撤退,立即命令獨立混成第15旅團筱原誠一郎追擊。筱原誠一郎不待全部隊伍集中,是集合好一部分就開進一部分,隨著日軍前進,前方情報流水般報來。筱原誠一郎分析崞縣守軍蝟集一城,隻要在崞縣兩側山上布置相當的火炮即可控製,於是指揮主力部隊從崞縣側麵穿過直逼原平,待原平一鼓而下,前後夾擊,崞縣19軍就成了餃子餡了。所以,日軍先頭小部隊在10月1日傍晚就跟蹤196旅來到原平,展開接觸戰。崞縣反倒安靜了兩天,王靖國自以為安全地混過了3天,熟不知已在日軍包圍之中。
筱原誠一郎計議已定,不待攻擊部隊全部到位,就命令先到的日軍對原平發動攻擊,有一個算一個,都給我往上衝。他想著,晉綏軍新敗之際,無心戀戰,衝一衝就衝垮了,占領原平後,把19軍的後路一斷,先吃頓餃子再說。
196旅原屬34軍楊澄源部,是一個戰力很強的甲種旅。下轄391、392、413三個團,而一般旅部隊隻有2個團。每個團配屬一個迫擊炮連,每個營配屬一個重機槍連,旅部直轄一個炮兵營,炮兵營共有12門山西製造的“一三”式山炮,全旅將近5000人,戰力非同小可。196旅從晉南趕到雁北準備歸建,不料被19軍王靖國扣住不放,放在雁門關外,王軍長想著如果日軍進犯雁門關,讓他們抵擋一陣再說。這樣導致茹越口防線兵力單薄,叫日軍一擊得手,衝過鐵角嶺,進占繁峙,導致平型關戰役失敗。196旅在雁門關外無所事事待了10多天,等到平型關戰役失敗,接到命令,拔營南撤,一路趕到原平,也是人困馬乏。196旅在途中接到閻錫山命令,堅守原平7天(我一直就不理解,閻長官咋不直接說堅守到幾月幾日,非要說堅守幾天,非要大家一起算算術嗎?我想啊想啊,想了很多天,總算想出點兒眉目,估計現在的領導和當年的閻長官一樣,啥獎金啊、加班啊、補休啊、3倍工資啊,5倍工資啊,你就拿著計算器慢慢算吧,算到最後肯定是算不過領導!算不過你還沒地方說理去,不信你去啥勞動監察部門告一告試試?李服膺你還想找南京告狀,收拾你一個李服膺,我二戰區司令長官這個片區經理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