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爸爸所說的金字塔尖上的人,我必須繼續往上走。2001年,我又去了大阪,這一次,擋住我的是另一位世界高手--奧地利的葛達·赫佛斯達特,她曾被評為1995年奧地利最佳運動員,擁有10個歐洲錦標賽女子台球冠軍頭銜,17次獲得奧地利國家女子台球冠軍。
最終我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這次,我輸得很坦然。雖然我也很想在國際大舞台上證明我自己,很想在大阪樹立自己的位置,因為我離冠軍隻有幾步之遙了,可是我也體會到,越往金字塔尖上走,風越大,阻力也越多,雖然世界冠軍看似伸手可摘,其實距離還是很明顯的。
兩次大阪之戰,讓我第一次知道了失敗的慘痛滋味,讓我第一次淚灑賽場,不是因為高興,而是因為輸球了。也讓我首次認識到淚水是提高不了球技的,淚水也得不到人們的同情,賽場不相信眼淚。我隻有用自己最完美的技術、最精確的擊球贏得比賽,隻有站在高高的領獎台上,看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時候,流出的淚水才是幸福與快樂的。
一戰成名
2002年11月第35屆日本大阪九球公開賽開幕在即,我再次東征日本。那一年,我20歲。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沒有了爸爸的陪伴,我背著球杆,帶著簡單的行李,隻身一人來到了大阪。
那是我第一次離開爸爸獨自一人去參加比賽,不光是第一次爸爸不在身邊,而且是第一次一個人出國。比賽時,爸爸不會像以前那樣,在觀眾席上對我握拳了,也不會給我打手勢讓我冷靜了;比賽後,也沒有人幫我分析總結了,沒有人幫我買飯,沒有人可以讓我撒嬌了,這讓我很壓抑。那段時間,我除了要積極考慮每天怎樣安排比賽時間、怎樣合理安排訓練外,還要關注其他一些細節。加上語言又不通,因此遇到了很多困難。直到現在,每次想到這些,我還是有點佩服當初自己隻身獨闖大阪的勇氣。
那屆公開賽參賽的女選手共有64位,我是中國內地唯一一位女子參賽選手。11月21日首戰即以7比5擊敗日本選手,第二天中午又以相同比分再度擊敗另一位日本選手晉級,晚上遇到當時世界排名第一位的中國台灣選手柳信美。
在與柳信美的對陣中,要說不緊張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可是世界第一呢, 而且是上一屆大阪賽的冠軍。擊敗了她,即使拿不到這次比賽的冠軍,也能多少證明一下自己的實力。2002年,我先是在6月的全國體育大會女子的九球比賽中成功衛冕,隨後又取得亞洲區"球王杯"男女九球混合賽冠軍。也許是小比賽贏得很多了,再加上前兩次征戰大阪的不佳戰績,再到大阪時,我拿冠軍的欲望特別強烈。
我知道,一千多公裏外,爸爸媽媽雖然看不到我的比賽,卻仍在為我擔憂,為我祝福。我感激爸爸媽媽,我要用自然的、放鬆的狀態去應對比賽。但由於想贏心切,我實在控製不了自己,瞄準的時候,我的手在發抖,擊球的時候,心也在發抖。在雙方戰成3比3平後,我一度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也就在一瞬間,我想到了第一次大阪賽場上的6比6平,那次高木可以反敗為勝,為什麼我這麼早就要放棄呢?不能放棄!比分拉平也就等於重新回到了起點,就當做比賽剛剛開始,我又重新拾回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