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職業生涯中的貴人們(1 / 1)

職業生涯中的貴人們

經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之後,爸爸開始考慮我今後的發展。有句成語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很多小孩子雖然小時候很有天賦,長大了卻未必出色,很可能沒有潛力,沒有後勁,就那麼埋沒在人群中,一生平凡無奇。爸爸認為他自己隻能教給我一些基本功,但是憑這些基本功,他也不能保證我能打到什麼程度。所以爸爸對我說:"小婷婷,你如果要走這條路的話,就必須找國內最好的老師指導你。你要向更多人學習才行,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於是,在北京的比賽結束後不到一個月,我們再次到了北京,不是打比賽, 而是來拜師的。那次我們找到了張凱,他是中國少有的三項全能型選手,斯諾克、九球、黑八都拿過冠軍。張凱教給我很多九球的理念,對我的幫助特別大, 半年的時間裏,我首次係統地接觸到九球的知識,進步很快。跟他學九球,可以說讓我有了一個突破,這個突破使我在1999 年到2000 年能穩居全國第一。如果沒有他,我不會有這麼大的進步。那段時間,隻要有比賽,我就能拿冠軍。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張凱的父母,我稱他們為爺爺奶奶。他們對我非常好,我特別愛吃奶奶做的飯,短短一個月時間竟讓我胖了5 斤。

那時,全國各地隻要哪兒有高手,爸爸就帶著我到哪兒去學。北京、廈門、杭州、廣州都留下了我們父女倆的足跡和汗水。為了讓我在短時間內接觸到最先進的打法,1999 年初,爸爸帶著我來到杭州,中國台北的九球高手陳信平和顏永興在那時都指點過我。顏永興當時隻有28 歲,在浙江大學讀書,他傳授給我九球的戰術和理念,此前我對九球的觀念還比較籠統。那一年, 爸爸給人看球館,我當教練,我們都有了工資。這樣的待遇讓我跟爸爸無論當時乃至現在,都充滿了感激。

在杭州學球一年,我在2000 年的全國體育大會上拿了冠軍,隨後被上海台協引進到上海,上海有很多頂尖的中國台北選手,像趙豐邦、林正晃。他們在隨後的兩年也都曾指點過我,教我攻防技巧和杆法。

2000 年,美國名將史翠南來到廣州,在爸爸一位朋友的牽線下也指導過我一個星期。原來衝球時我的腳站得不對,我每次衝球都會左腳先動,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左腳掌握重心。那時我的英文還很差,沒辦法, 一米八幾的史翠南硬是趴在地上按住我的左腳。想起這一幕,我仍很感動。

2003 年之後,也有不少名將指點過我, 中國台北的"顆星王子"羅穗曾向我傳授過顆星的觀念。

2005 年在日本大阪半決賽中,原本8:4 領先的我被對手連追3 盤,最關鍵的時刻趙豐邦給了我暫停的手勢,休息時, 趙豐邦對我說:穩定情緒,瞄準後身體不要動,不要怕打不進,球杆隻管直直送出去。這種簡單的指令,當時是我最需要的。有了趙豐邦的指點,最後一盤我一杆清台,沒有給對手留下任何機會。就這樣,我拿到了本次比賽的冠軍。趙豐邦被譽為"冷麵殺手"、"沒有心髒的人", 也有人說我在場上的比賽氣質很像他, 麵無表情,對手猜不透我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