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年底開練斯諾克,到輾轉報名參加北京的"歐立歐杯"全國女子九球公開賽,改打九球,都是由於爸爸的先知和遠見。正是由於爸爸的這些決定,才讓我有機會成為世人口中的"九球天後"。我真很佩服爸爸當初的決斷。
爸爸的良苦用心
北京參賽時間日益臨近,為了快速提高水平,必須加強實戰練習。起初,沒有人願意跟我打球。爸爸為了給我找對手,不得已用上了特殊手段--以賭球的方式做誘餌,那個時候我跟男球手打球,幾乎沒有什麼贏的機會。爸爸就是這樣,不斷地輸錢,不斷地為我尋找練球的對手。果然我沒有辜負爸爸的一片苦心,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的球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雖說當時我還沒有打過全國賽,但是女孩子打台球打到那樣的程度,在濟寧當地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所以,那時隻要我一打球,旁邊就會有很多人圍觀,我的心理素質大概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得到鍛煉的。
中國有句老話說"一招鮮,吃遍天", 可是這一招一式,這些精髓,都是在反複演習、反複推敲的過程中得來的。為了讓我的球技更穩定、提高更快, 爸爸反複思量,琢磨出了很多自創的方法。比如他認為台球的關鍵是出杆直, 如果出杆不直的話,要麼母球帶塞,要麼球打出去是偏的,於是,為了訓練我的出杆,他就在球桌上放一個空的酒瓶或者礦泉水瓶,讓我架上架手,對著瓶口運杆、送杆,或者發力打,但是不能碰到瓶子。就是用爸爸自創的這個方法,用空瓶子這樣簡陋的工具,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我出杆的穩定性居然提高了不少。
那個時候,爸爸也一直在參加山東省各地的比賽,每次比賽都帶著我一同前往。有比賽的時候,他給自己報名的同時,也給我報名,讓我不斷地參加那時山東省的男子斯諾克比賽。那段時間參加的比賽,完全是給自己找打擊,每次比賽在第一輪我就被淘汰了。因為對手不僅是男子,而且至少都是打了七八年台球的,有的甚至打了十幾年,而我打球的時間還不到半年。爸爸帶我去參賽, 一是為了讓我多感受一下比賽的氣氛,二是希望帶我出去學習。他有很多球友, 實力都跟他差不多,或者比他強一些,比賽間隙,那些叔叔伯伯可以順便給我一些指導。
那年我15歲,同齡的孩子們都在上學, 而我卻可以跟著爸爸到處打球,覺得自己非常快樂,因為很多孩子都很希望自己的爸爸或者家長支持自己打球,卻遭到了反對,而我卻跟爸爸到各地去比賽-就等於去旅遊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就覺得旅遊這事兒完全是我自己的想象,比賽沒有那麼輕鬆,也沒有時間去閑逛。如果比賽前去逛的話,總會擔心影響比賽,玩得也不那麼開心。比賽結束後,基本上返程的車票已經訂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