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後記(1 / 1)

寫在後邊兒的前前後後

歎口氣,伸伸腰,望望滿案的殘籍。心卻不禁快然。終於寫完了------在月圓之夜。

放假挺長。我也挺忙。日日匆匆忙忙,無暇多想。混混脹脹竟也過了除夕。迎來了初一,大年初三出去走走,碰巧夕兒正背行囊。說是很久沒見我的小說兒。我說等你回來吧,想也是,寫點什麼吧,手都快生了。在校的醉生夢死幾乎使我不認識字了。於是提起久違的筆。

於是每日的忙。

昨天,受命買元宵,父囑要現做的。看人家攪好了鮮兒。然後在粉裏滾。忽而靈感驟發,這不就是我所意味的和它真正所代表的嗎?一個團結的集體不就如這滾動的元宵嗎?在一個團結極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鮮兒的吸引下,不斷長大不斷緊實嗎?於是便定格兒為元宵了。

關於文中的人物原型,我想說一點。就是當你看過後千萬別認為某某人寫的是你。某個又是他。其實都是拚湊下的小醜。如果因此而發生什麼誤會可不必了吧?

正月十五

中專生,是群非常普通,又極特殊的群體。既不像中小學生那樣幼稚、天真,也不像大學生及社會上的大人們那樣沉穩、成熟。他們正是由幼稚到成熟,由天真步入沉穩的過度階段。他們正處在多感情素相融合、沉澱,又不斷堆積而逐漸形成的時期。來自家庭、社會、學校各種環境的製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織;心與心的碰撞,會使這些尚還稚嫩的心性定格為一成不變的個性。也就是說;這種不穩定的狀態,會導致出各種不穩定的結局。

對於我們來說,中專是半個社會。剛剛從初中的門檻邁出來。第一次體驗到獨自去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滋味。第一次遠離父母飽嚐生活的酸甜苦辣。也開始在真情,價值等一係列說來簡單,實則複雜的網裏打旋兒,分不清經緯。需要獨自去思考,去探求,去尋找。這是把成長的印痕提前刻在年輕的年輪上。所以這一群體是往往容易被人疏忽而又特別危險,重要的群體。

而且隨著並軌雙擇的深入,改革創新,教育的飛速高等普及化,中專就必將成為科舉似的在特定的成熟時期逐漸消亡。那麼對於目前在那裏奔突、翻騰的我們未來將走向何處,一切隻能是未知的。

說句老實話我是不擅長寫這類東西的。

但是常住海邊的人會不會遊泳呢?我是喝多了鹽水。鼻孔裏也是冒鹽的。這大概也是我所寫的最長的一部非武俠類小說兒吧,也許醜得很。但愛因斯坦可以有第一第二條小板凳兒,我為什麼不可以?

於是收拾東西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把它帶上吧放在桌旁,讓別人為我挑挑釘兒。哪怕沒人看放在那兒對我也是一種鼓勵,一種鞭策。因為已有了第一本。第二本不會比它還強嗎?既然都敢於把最醜的亮出來,還怕什麼呢?

你說是嗎?

如果你是朋友。想日後看到第二本比它強許多。我也因此年輕許多的話,就請你幫我挑挑釘兒,不過沒工錢。因為你如果已看到這兒的話就是我的朋友了。先謝謝了。

開學前夜

遠方

這是大哥寫於十六年前的小說,當時他十九歲在鄰市一所商院讀中專。這是一個手抄本,字跡工工整整,我平時很少用電腦打字,速度十分有限,用了三天時間才把它整理出來,我是第一個讀者,或許看過的次數比他本人都多。在寫作方麵他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雖然我也喜歡,也想一直追隨這條路走下去,可是與他相比,那種差距明眼人一目了然。若論起寫作大哥遠勝於我,或許窮其一生,也隻能望其項背。不是謙虛,是有自知之明。

這部手抄本沉寂了許多年,輾轉飄零,幸得完好的保存下來,當時年歲小見識有限,總覺得這是一部經典之作。又過了許多年,無形之中也看了許多的書。再次翻起感慨莫名,這個手抄本雖稱不上經典,可是在一個十九歲的少年筆下,那種青春湧動好像昨日再現。貴在真實,讓一個步入暮年的老人去寫少年時的種種歡樂,即使字裏行間處處都有青春的味道,也總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其實我這樣發出來都沒有征得他本人的同意,我想他也不會太在意,因為在他看來這個十多年前的手抄本根本不值得一提,他是一個很灑脫的人,一般的凡塵俗世很少放在心上,名字叫遠方,是上過私塾的太姥爺取的,翻開《論語》就看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就為他定名為遠方了。他本人也一直渴望著遠方,渴望著一種布滿詩意與江湖氣息的遠方。心飄在山水之間,身在牧歌田園,我想他時常也會如我一般糾結吧,心底的文字總是需要一個突破口,需要一個放任自流的理由。不知為什麼大哥的筆名一直都是“瘋老六”從來不曾改變過。如今我也一樣用這個名字為他曾經的作品署名吧。

2016年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