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華夏境內,長江之濱,風景秀美,名勝無數,水鄉依河而建,名山大澤,遍布其間。其中尤以江北的句曲山,江南的黃山、九華、雁蕩等群山,奇景羅列,最為著名,這話實在不假。
雁蕩山地處江浙東南,東臨大海,乃是有名的遊覽勝地,其素以獨特的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古洞畸穴、雄嶂勝門和凝翠碧潭揚名海內外,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蕩,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蕩。
自古以來,墨客騷人多會於此,遍覽群峰之餘,留下諸多詩詞文章,以及摩崖石刻。或借古諷今,以抒懷才不遇之感,或吟唱江山,感慨自然的鬼斧神工,壯麗至極!
雁蕩山神權尤盛,宗教寺廟林立其間,每年上山進香朝聖的香客居士絡繹不絕,久而久之山上積客漸多,因而廟宇寺觀亦多了起來。如此一來,便多了門派之別,三教九流,聚集於此,好不熱鬧!
不過卻可憐了那些一心想要清修的人,本來是山高清淨處,這時已經是紅塵眷客市井地!一些人不得不開辟淨地,自覓他處繼續清修,亦有背井離鄉,去他山修煉,好在雁蕩山甚大,倒也沒什麼滋擾……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間如水飛逝。北宋靖康年間,女真南侵大宋,大軍直入京都開封,徽欽二帝被俘。
漢人遭金兵衝擊,不堪受辱,衣冠南渡,從此以長江為界,偏居江南,建都臨安城。因為不少漢人南渡,南方人口也漸漸多了起來……
記得在南宋紹興元年,在北雁蕩山山腰處,一個樵夫跳著柴禾,沿著山道下行,邊走邊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隨後伴著一陣爽朗的笑聲,在山色的掩映下,聲音極為悅耳動聽。
此時正值幾個進山遊覽的遊客,似乎是一家人及兩個仆從,為首的中年人正好聽到這歌聲,頗為驚異。
他循聲望去,唱歌的是個砍柴的樵夫!
樵夫身著粗布麻衣,帶著隻半舊的繞格銅元眼草帽,將臉遮去了一大半,他肩上跳著兩大擔柴禾,腰胯柴刀,邊走邊哼唱。
由於正值仲夏,柴禾盡是濕的,兩大擔柴禾足有一百大幾十斤,加之山中路勁不太好走,而此人步伐輕盈,就像挑著棉花,一點不顯吃力,他不禁想道:“在這山野之中,卻有這等奇人!”
那遊客讓家人和仆從停下,向樵夫唱了個諾,道:“兄台,我等初來貴寶境,本意遊覽山水,不曾想聽到兄台唱出如此妙歌,再看兄台你雙肩足有百石之力,恐非常人。”
樵夫正唱的興起,忽然聽到有人喚他,便卸了肩上柴火,摘下帽子。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樵夫隻是個二十來歲的青年!
樵夫忙還了禮,他聽遊客口音,是正宗的故都方言,於是謙謙笑道:“尊駕真是客氣了,在下唱的這首詩不是別的,乃是前朝王維所作‘鳥澗鳴’,隻怕唱的不好,讓諸位笑話了。”
那中年遊客一家衣著錦繡華服,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家,不過見到眼前的樵夫約莫雙十年華,氣貌不凡,也大為驚異!再聽青年口音夾雜汴梁口語,想來和自己是同鄉人,心中頓然好感大增。
“聽兄台說話,似乎是汴京方言,和在下正好是同鄉,不知兄台何時遷來此處?”
青年樵夫神定氣閑,審視了一遍。這一行共有六人,為首的中年男人大概四十歲上下,一簇短髯,目光炯炯有神,外形威風凜凜,言語間毫不迫人,像是個進士出身的人物。而他左邊的是個中年婦人,年不過三十來歲,杏眼桃腮,雍容華貴。其右邊的是個十歲上下的男孩,一雙烏黑的眼睛,一頭濃密的黑發,雖然才十歲左右,但是看樣子格外健壯,像是經常練外家功夫的。而婦人攙著的,則是一個三四歲的女童,一張瓜子臉,紮了兩個羊角辮,眉間有顆小小的紅痣,一股英氣自眉宇間衝天而起,烏溜溜的大眼睛,望來望去,古靈精怪極了。再往後則是兩個仆從打扮的人,一男一女,二人形貌稀疏平常,低著頭,畢恭畢敬的垂立左右。
樵夫看到女童的一雙大眼望了過來,滿臉的好奇模樣,笑了笑,道:“尊駕客氣了,‘兄台’二字在下實在時不敢當,不瞞您說,為了躲避戰禍,在下前些年從汴京徙居南方,但見此處景色宜人,山民樸實好處,便定居了下來,平時隻以砍柴打獵過活,倒也自在,不知尊駕為何而來?”
中年男子見他果然是同鄉,如實道:“胡人南下,侵犯我國江山,百姓盡遭屠戮,朝廷南遷,我等市井也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隻因前些年有些產業留在舊都,就沒有前行南方,後來產業盡皆變賣幹淨,我又賄賂了守關的漢軍,就帶著家人和兩個仆從一起來到了南方,如今我一家在瑞安府置辦了家業,近些日子無事,攜家人仆從來此覽勝,我見兄台氣度過人,不知尊姓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