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是步兵執行火力壓製的最好武器,它的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火力密集,可以對目標實行飽和打擊。按機槍的重量分類,可非為重機槍、輕機槍和通用機槍。按機槍的運載平台來看,可分為單兵攜帶機槍、車載機槍、機載機槍和艦載機槍。世界上最早的機槍是德國的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發明了MG係列機槍,這種機槍將重機槍與輕機槍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故又稱通用機槍。機槍的的口徑與步槍相似,發射步槍子彈,車載、艦載、機載機槍的口徑多為12.7毫米。機槍采用彈匣供單、彈鼓供彈、彈鏈供彈三種方式,有效射程在1200-1500米,射速在120發/分左右。現代機槍多為通用機槍,代表有前蘇聯的RPK、美國的M60、M249(根據比利時米尼米發展而來)、比利時的米尼米,這可是人類防守戰中的重要武器啊,沒有機槍,我們根本就擋不住屍潮的。”教官緩了一緩,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全部說了出來。
“好了,理論知識就這麼多了,我們一起去部隊的訓練場練練吧。”
“走走走……”幾個人已經開始迫不及待了。
”把槍握住,朝著靶子,握,是指握槍的動作。右手握槍時,虎口要正對,並緊貼“槍頸”,握把後上方的彎曲部,以減少虎口與火身軸線的距離,同時使火身軸線與右手臂在同一垂麵內,便於在食指扣扳機時使虎口與食指形成合力,手掌內側滿貼槍體,拇指自然前伸,食指第一節中部靠在扳機上,食指內側與槍身之間留有空隙。掌根部和食指以下三指沿槍身軸線前頂回握,合力握住握把,握力的大小以槍身在掌內不再有活動空隙為準。”教官說了一句便身先士卒的拿起旁邊的一把手槍做起了示範。
“下麵我來講幾種握槍的方法。”教官讓眾人包圍著他,對著那把手槍指指點點。
“等腰三角形式握槍法,身體正對目標,兩腳左右分開稍大於肩寬,兩膝微曲,形成彈性支撐,兩腳尖稍向內合,含胸塌肩使身體重心下降。兩臂自然伸出,右手握槍同單臂據槍動作。左手虎口在上掌心向內,圍握扳機護圈。或掌心向上,托握握把下方,並使槍身水平。近距離射擊時(20m以內),隻要射手身體正對目標即可擊發。在進行多目標轉移射擊或對運動目標射擊時,以腰椎為軸,以上體轉動帶動手臂平行移動。等腰三角形式據槍又稱正麵雙手據槍,兩個持槍臂與雙肩(作為底邊)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容易掌握,穩定性好,適用於遠距離精度射擊,弱光條件或搜索過程中近距離概率射擊,或者在不穩定情況下的強行射擊。由於暴露麵積較大,移動不夠靈活,對多方位目標射擊時不夠方便,故在無遮掩對射時不宜采用。”
“偉佛式據槍,射手半麵向右轉,左腳向前邁出大半步,兩腳的開度稍大於肩寬,腳尖自然分開,使身體側對目標。上體下塌微向前傾。左臂用力伸直指向目標方向,並抬到與眼同高的位置,右手握槍同單臂據槍動作。左手掌心向後,圍握扳機護圈。稍用力向左後方拉槍,左小臂垂直於槍身軸線下。頭部正直向左轉,使眼睛處於“正視”位置。在進行多目標轉移射擊或運動目標射擊時,以腰椎為軸,以上體轉動帶動手臂平行移動,是目前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射擊姿勢,具有暴露麵積小、舉槍定位速度快、穩定性強、指向性好、威懾力強,可快速、連續射擊等特點。該方法對持手槍向集團目標連續射擊特別有效,能可靠地克服外界條件對射擊的影響,有利於結合現場地形地貌情況,利用掩體或遮蔽物采用各種不同姿勢射擊,快速準確地擊中目標,但不適合對遠距離目標或在較長時間內的精度射擊。”
“推拉式射擊法,左腳向前大半步,腳尖朝目標方向,或稍微右偏,右腳尖方向與目標呈90。,兩腿自然挺直,含胸拔背,整個身體與目標呈45。;右手虎口對正握把後方,拇指自然伸直,用手掌肉厚部分和餘指合力握住握把,食指貼於扳機上(食指內側與槍之間應有不大的空隙);右手前推,左手後拉,將槍握住,頭部靠右側傾斜,自然貼著右大臂,瞄準線與右手臂呈一直線,右眼與瞄準線重疊。”
“簡單來說呢,手槍就是如此了,其他的槍械呢都是槍托頂著右肩膀,左手握住下護木,右手放扳機處,至於瞄準,那就是缺口、準心、靶心呈一條線就行了,超過有效射擊距離時適當校高瞄準鏡。”
“槍械就是如此使用了,還要注意上膛和槍械的保養,精準度呢則是要多多練習了。”
“好,下麵我們開始訓練,你們使用地上那些空包彈來射擊50米處的那些靶子吧。”教官說完便抬起槍隨便就是10槍,張皇幾個人嚇得趕緊跑過去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