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經很有趣,乃說有位婆羅門早上剛買一條牛,結果連錢都還沒付,牛就不見了。所以他就急著到處尋找,找了五、六天也沒找到,到第七天繼續找時,卻遇上了釋迦牟尼佛。看祂閑閑無事,竟一個人在樹下禪坐。他想:我正心亂如麻,而祂竟坐在那邊無所事事。所以就問祂:「你為何能閑閑地,在這邊禪坐呢?」
於是世尊答曰:「乃為我不再有得失心了,所以能閑閑地在這邊禪坐。」然而婆羅門聽了,反嘲諷地說:「你當然沒得失心囉!因為你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既不得也不失哩!至少你不是:早上剛買牛,下午牛就不見了!連找了六天,還尋不到蹤影。至少你不是,家裏有田,種過稻後,怕缺水而被太陽曬幹。至少你不是,家裏有兒子、女兒,還嗷嗷待哺。至少你不是,欠債未還,債主已逼上門來。故乃為你什麼都沒有,所以能安樂住。
世尊說:「說得沒錯啊!我就是為:什麼都無。所以能安樂住。」經文大概是這個意思。
就世間人而言,若一切皆無,雲何安樂住?總要有一些基本的資糧,才能安樂住。
事實上,就世間人來看,一切皆無,怎可能安樂住呢?至少還要有資生之物,如俗話曰:日謀三餐,夜圖一宿。至少還得有「一技在身」才能過生活哩!
所以我們看佛陀,卻非什麼都無;至少是有法,而能利益眾生也。因能利益眾生,所以能換取衣食道糧,而能安樂住也。這是就世間人的角度而言。
但就解脫道而言,非無妻.無子.無家產.無田園,無寺院.無徒眾,才能安樂住。最重要的,乃要「無我」而已!
要無我,才能安樂住。所以前麵雖說:世間人認為世尊,至少是因有法,才能安樂住。但有法,有什麼法呢?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招數,可用來招引信眾哩!若如此,那還是有我,而不可能真正的安樂住。所以,經文所說「我今日定無…」,說了那麼多無,都不關緊要。隻有一點至關緊要,就是「無我」爾!
這「無我」說來容易,但要真相應,還挺難哩!尤其一個人既有妻子、家產、田園、寺院、徒眾,還能全然放下而相應於無我,更不是那麼簡單哩!因此對於我而言,當不可能全無;但也不能太多,太多的話又有牽掛了。故能省則省,能少則少,雖未解脫且圖個安樂住吧!
很多人一講到別人「什麼都無」,就覺得蠻讚歎的,可是真叫他什麼都無,他又煩惱了。記得有一次坐計程車時,司機就問我:「法師!你為什麼出家呢?」我姑且答曰:「為斷煩惱啊!」他說:「斷煩惱?你們出家人還會有什麼煩惱嗎?早上睡醒了,作作早課;然後再掃掃地,就所作已辦了。你們會有煩惱才怪哩!」我回曰:「真是這樣的話!那你馬上就可以出家了?」他說:「不行!」「為何不行呢?」他隻好低聲下氣地說:「若出家後,就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能看電影,不能討老婆…」我問:「這會有煩惱嗎?」他答:「是啊!一切都無,就有很多煩惱也。」
所以一般人都能很輕鬆地勸別人放下,但自己就是什麼都放不下。於是放不下,就等著瞧。果然既什麼都有,當然就尾大不掉、煩惱常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