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中華各地不忍元朝統治者暴政,紛紛扛起反元大旗,一時之間,華夏境內豪傑輩出,戰亂紛起,眾豪傑或稱王一方,或逐鹿天下,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其中以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慘烈一戰而漸定朱元璋取天下大勢。
史書記載,元朝末年,江南一支起義軍中的徐述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另一支起義軍首領陳友諒帶人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1357年陳友諒與倪文俊矛盾相生而襲殺倪文俊,後以皺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起兵攻下江西,後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國號漢,年號大義,其後三年,以百艘巨大樓船,兵馬60餘萬,水路兩棲齊頭並進,以伐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一軍大敗朱元璋一軍9天之餘,乃至朱元璋旗艦中彈被摧,險被漢軍俘虜,幸賴錦衣衛數船奔赴拚死方得救出,9日後明軍艦隊大軍自南京出發抵達救援亦不得勝勢,後在手下郭興的建議下,采用火攻、投石機、船撞船等慘烈方式方抵住陳水軍攻勢,殺死陳漢軍25000餘人,陳友諒之兄亦戰亡。
陳友諒為此悲痛異常,令陣前絕殺所有明軍俘虜,以泄私憤且可壯士氣,亦報兄長戰亡之怒,明軍因此更加潰敗。
而天下之勢自有天定,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尤其以天時為重,而陳友諒則如同天妒一般,竟然大失天時之利。就在陳漢軍大顯神威之時,鄱陽湖水位日益降低,導致陳漢軍所用巨大樓艦紛紛擱淺不能動彈,朱元璋所用小艦船借此機會立即展開反撲,逐一消滅陳漢軍樓艦,直至完成對陳漢軍的包圍,半月後,陳軍在包圍之下,已完全失去水上優勢,準備逃亡退回武昌,確被朱明軍連發阻截,陳友諒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盡中流箭而亡,自此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一戰落下帷幕,陳漢軍再喪20000兵,餘50萬兵潰敗逃亡。
鄱陽湖一戰,朱元璋慘勝陳友諒,陳友諒一軍敗北,史書記載陳友諒被誅殺,然野史記載陳友諒被朱元璋的人馬追至九江口,被軍師張定邊所救,化妝而逃,其各部將領或降、或逃、或死,陳之漢軍自此亡於朱元璋之下。
後朱元璋取天下,定都南京,在位後期天下已定,內宮傳言朱元璋年老之時不斷想起鄱陽湖一戰險被俘虜一事,氣憤異常,遂下令追殺陳友諒之後代族人,其族人一時之間紛紛被滅,少數僅存之人皆隱姓埋名,逃至邊遠之地以避,直至朱元璋死去,傳位於朱允炆,後被朱棣奪取皇位,對陳友諒一族的追殺方無人顧及,慢慢停止。
朱棣即位後,為顯大明帝國之威,促大明周邊之小國、番國八方來賀,四方來朝,令三寶太監鄭和組建巨大艦隊沿明海岸四方傳播明帝國之威,確不料征集天下所有造船之工,竟無人可造海上樓艦,朱棣自是大怒,問詢諸下臣工先帝取天下之戰中陳友諒之漢軍可用巨大樓艦,為何本皇使不得?諸臣工皆默然不語,有一三朝老臣見諸人不語而朱棣即將爆發,方小心翼翼出列答複朱棣言說,樓艦僅為先帝之時敵軍陳友諒一部族內子弟可造,其餘皆造不得,先帝年老之時,曾令誅殺陳友諒一族,如今,陳友諒一族皆逃亡天下不可得矣。
朱棣方知其內詳情,半天沉默不語,再問臣工言,可殺盡,可找之?
話說朱元璋傳位於朱允炆,朱棣起事方的天下,這朱棣性格剛烈,行事極端,對朱允炆之部凡是歸順者既往不咎,封官犒賞,凡存一絲抗拒著皆誅殺全族,首開滅方孝孺十族的說法,一時之間,朱允炆之舊部僅存寥寥數人餘下,其餘眾人皆被誅殺殆盡,故這朱棣當朝之上所站臣工絕大部為朱棣之人,自對追殺陳友諒餘族之事毫無興趣,又見當今聖上朱棣話語間存有啟用陳友諒餘族之心,故都紛紛言可尋之,至於能否找到那是後話了,自有人幹此事,先讓朱棣高興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