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有一些事情,我想說,卻害怕說錯(1 / 3)

如果說人活著最大的動力是什麼,首要的應當是生存。畢竟,什麼事情隻有活著才能完成。

已經能讓自己活著,之後要做什麼呢?

這個時候,好奇心就是最大的動力源。用一句不好聽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做。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是想要探索。

生存與好奇,這兩者最開始都是獸性的,後來才慢慢成為人性的。

獸性好理解,餓著了吃,吃飽了玩,玩累了睡。人性就不好理解了,很繁雜,其中總是夾雜著獸性,很難區分開。

這就是我一直想要說的,卻一直不敢說的——人性。

很奇怪,人類對外在事物都充滿了無限的求知欲,用無數的時間去探索、去證實。為何一直到了近代,才真正成立了一個學科:心理學,進一步研究?

答案也很簡單,人性很難琢磨。

第一個難點就是人不老實,且不誠實。這是心理學最難解決的問題。

無論一個人如何誠實,都會有所保留,他不必說謊,隻需要把真話說一部分。你不能說他撒謊了,又不能說他在敘述真相。這保留的部分就是真正的人性!一直到近代,有了一定的科學手段,才能說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去研究人性——大數據。

第二個難點是樣本太少。既然是學科,一定要適用於大多數人,不然這就是一種說法,可信度就低了。

自文藝複興以後,人對於人性的理解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就是人性=神性+獸性!

認識到這一點,就代表了心理學科的正式開課。平民都清楚地明白了,自己是什麼,自己能做到什麼。加上宗教的去神化,人這一個定義才綻放了他該有的光芒。站在曆史長河上,遠遠看去,亞裏士多德那個偉大年代,已經在討論人性,可見人性之研究多麼難。

當然,華夏自古開始也有對人性的討論:人之初,性本善。雖然沒有去查證這本書的具體年代,卻也可以看到,一脈相承的思想。孔孟老莊思想的博弈,就是在說人性。百家爭鳴也是在說人性。隻是,說的是具體的人性。比如,如何管理人民,怎樣才是安居樂業的好舉措,人要以什麼樣的態度生活……這都是在根據人性具象成一件件實際的事情。

但是,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這些偉大的哲人,沒有誰能具體說出怎麼得出來的結論,隻是以真知的高度做出了回答。結論也許對,可是不太準確。之所以被人相信,傳承至今,完全依靠的是個人魅力與德行。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方式。直到現在,才真正將理論推向了實踐。樣本比比皆是,特別是大數據時代,人的一言一行都在數據庫裏。拋開侵犯隱私不說,這對於研究人性有很大的幫助。直接可以依據數據,畫出性格譜係圖來。

第三個難點就是人性是多變的。這一點本來是無法解決的,可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這種多變性變得有規律可尋。這個規律就在那些個大數據中。

大數據,成為研究人性的重要手段,一下子解決了三大難題。

這不是我要說的,這個太學術化了。講深了,我也說不出來,畢竟我隻是個求知者,並非學者。

我要說的是人性在生活中的樣子。

之所以會說這個,還是因為太多“校園欺淩”的案件出來了,加上自己一直被催婚,看到大家族中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才想寫上一寫,借以自我安慰。

校園欺淩,四個字,第一眼看不會有什麼好印象。欺淩嘛,能好就搞笑了!

試想下場景。

甲打了乙,問:我打你好不好?

乙說:太好了!我正無聊!

……

開個玩笑。雖然,笑話有點冷。我也是想說明一個問題,欺淩必然有很多問題在裏麵,不可能簡單地就能解決。

別的且不說,一個孩子就是張白紙,除了天生的獸性,其他的行為都是來自於環境灌輸。

我理解的獸性可不是野獸性,而是人身上的那種獸性:吃飯、玩耍、睡覺、上廁所……這些東西。至於打殺、欺辱、霸淩……一係列的都是環境給予的。

孩子並不懂得對與錯,隻是覺得如此做自己很爽快,還能贏得敬畏!

這樣的東西究竟源自哪裏?

其實,就是源自成年人的一舉一動。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尊重強者,一切以強者為尊。弱者必須承受強者帶來的一切,不許有反抗與言語。

強勢的孩子看到這些,自然有樣學樣。一次欺負,就會有二次欺負,沒有得到應有的管束和懲罰,就會變本加厲,最後就是霸淩!

這一個因果鏈中,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成年人!是成年人的世界影響了純真的孩子,進而汙染了孩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