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3月5日,遠征軍在南部與巴比倫交界區域開始正式發動反擊,這一行動全權由朱良國指揮。“沙漠響尾蛇”的毒牙犀利非常,在他的指揮下南方集群的戰鬥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巴比倫軍隊當者披靡,本已千瘡百孔的陣線頓時崩潰,巴比倫軍隊損失超過5個師,戰線後撤了將近100公裏,而動搖和恐懼的情緒更如毒液般滲入整個巴比倫軍隊,在巴比倫軍人的眼中,遠征軍簡直成了死神的化身。身在巴比倫指揮中樞的馬拉紮?特希在《黯淡的日子》中寫道:“3月9日一天之內,我在軍事學院的同班同學中就有6人在前方陣亡,當我看到他們名字的時候,意識到從3月5日中國人開始反擊以來,我的同班同學中就已經有一半人在作戰中陣亡了。”“我不得不從沙盤上拔掉第55步兵師的旗標,在心裏為卡布爾?羅托拉默哀,他是我在巴比倫軍事學院的同班同學,第55步兵師的作戰參謀。第55師在3月15日被中國人穿插包圍後遭到猛烈空襲,中國人宣布抓到了344名俘虜,並宣布‘55師的師長及其幕僚已在戰鬥中被擊斃’。可憐的莎米,她和卡布爾的孩子隻有5歲。卡布爾是3月5日以來我陣亡的第24個同學了。”
這自然是因為我們采取的“火力打擊”新戰術引起的後果,由於大東洋航線的暢通,補給源源不絕從西大陸運來,我們的部隊得到了戰時曾有過的最充足的供應。我們終於可以打一場不必在後勤上操太多心的戰爭,於是司令部下了命令,要求多使用火力打擊,以減少傷亡數字(國內反戰派一直在叫嚷著士兵的傷亡數字過大)。因為有充足的彈藥,前線部隊開始了其奢侈的反擊行動,諸如用鋪天蓋地的炮彈和炸彈把敵人的陣地徹底夷平之類。相對於我軍在這種戰術下微不足道的傷亡,巴比倫軍隊損失十分慘重,突出的表現就是戰俘減少了,而斃傷敵數字急劇上升。雖然巴比倫不承認,但我們每次在戰場上清點所得的戰果都要比巴比倫官方媒體確認的損失要多得多。
3月中旬我去南方戰線視察的時候,曾經過一個被我軍攻占的巴比倫陣地的時候,由朱梁國派來陪同的一個中校說:“在這個陣地上巴比倫至少損失了700人。”
我問他數字從何而來,他說來源於清點戰場上遺留的“相對完整的屍體”。我望著眼前那一片被炮火徹底犁過猶如月球表麵般坑坑窪窪的地麵,相信當時這裏“相對完整的屍體”一定不多。
我們的這一戰術在當時受到國內反戰派的猛烈抨擊,被認為是“浪費金錢”、“非人道”,《中國新報》登出了一張死去的巴比倫士兵的照片,那張照片上這名士兵的下半身被炸飛了,血肉模糊的上半身基本保持完整,被燒成焦黑的雙手猶如兩根枯樹枝,而他無神的眼睛則大睜著望向天空。這就是那張很有名的新聞照片《死亡的士兵》,後來得了中國新聞獎的。一般的評論都說這張照片突出了戰爭的恐怖和殘忍,呼喚著人性的回歸。我看過許多關於“東大陸總動員”的書都用這張圖片做封麵,這大概是因為這張照片幾乎是“東大陸總動員”戰役中最有名的一張照片的緣故吧?
可能是我看的屍體太多了,我對這張照片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我經曆的戰事中比這個要慘的場麵比比皆是,我不知道對敵人如何采取人道的殺戮方式,但是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我們要保證我們自己子弟的生命安全,就不得不對敵人采用一些極端的手段。如果我們不用這樣的手段,那麼隻剩半截身體躺在那裏望著天的可能就是我們。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也沒有使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而如果運用自己的戰略優勢都是不被允許的,我想我們還是不要打仗,等著被敵人槍斃算了。不過當時的確出現了許多浪費現象,關鍵是很多戰場指揮官不懂得合理分配火力,隻是單純的“用炸藥覆蓋整片目標區域”。現在如何正確的在戰場上分配壓製火力已經被列入軍事院校的標準教材,這也算是“東大陸總動員”對我軍軍事技術的發展作出的一個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