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意外的,對這篇社論首開撻伐的居然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自己的公民。以趙雲明為首的反戰派第一個跳出來唱反調,趙雲明這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家報紙《中國新報》,那裏就完全成了反戰派的據點和大本營。按照他們的說法,《世界的中國,中國的世界》是中國“瘋狂的霸權主義者發出的對世界和平的挑戰”,而且還完全不顧實際情況的說是中國遠征軍先攻擊了巴比倫,而為什麼巴比倫人能夠深入中國方麵區域1000公裏卻又語焉不詳。當時三盟國的報紙都對許多《中國新報》的報道和分析進行了轉載,並把趙雲明稱為“中國僅存的有識之士”,作為這場戰爭非正義性的證明,向自己國內的民眾宣傳。
但是中國的大部分輿論還是倒向了自己的軍方,中國陸軍新聞社率先對“野餐行動”進行了連載報道,一下子就把國內民眾的愛國熱情激發起來了。巴比倫人鼓吹的“中國人首先挑起戰爭”的說法被批駁的體無完膚,北京、上海、南京都舉行了遊行示威,數十萬遊行者喊著“中國萬歲”的口號,並在街道上焚燒了巴比倫的國旗。北京還組織了一個閱兵式,慶祝這次行動的勝利。接下來軍事委員會發了一個公告,宣稱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生活,但對一切挑釁行為都會予以“堅決和不留餘地的反擊”,“中國將接受任何形式的軍事挑戰”。跟著在軍事委員會的推動下,議會幾乎是全票通過了一項決議,也就是後來很有名的“12月法案”。這項法案賦予軍事委員會在戰爭狀態下對國內資源進行統一調撥的權力,同時宣布正式啟動“中國防衛計劃”。
“中國防衛計劃”其實就是現在執行的“大中國計劃”,最早的雛形是我和柳平在1877年時做的一個“東大陸防衛計劃”,就是設想在統一的政治領導下,對東大陸占領區的資源進行動員(其實根據1875年停火協議,從那時起,東大陸占領區已經是我國的領土了),從而盡量使戰爭本地化,不再動輒就要調撥本土的資源(浩瀚的大東洋給我們的補給帶來的困難是普通人所難以想象的)。根據這個計劃,遠征軍先是在吉格維亞下了很大的力氣經營,建造了完整的軍工體係,我們也終於可以在東大陸直接生產自己的裝備了。而在之前的第1次東大陸戰爭,前線的每一顆子彈都要從西大陸調運而來,耗費在運輸上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而後我們徹底還改建了巴比倫人留下的交通係統。巴比倫人建造的交通係統十分混亂和不合理,經過我們的改進,效率和運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次的“野餐行動”中,這個係統對於快速調動部隊和物資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作戰成功的關鍵所在。
“中國防衛計劃”是在“東大陸防衛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總參組織了不少人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分配,提出了把全國分為四個戰區,並在戰區體係上對各種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使每個戰區都擁有獨立作戰和互相支援的能力。到1890年的時候,這個計劃把東大陸也納入其中,全國分為9個戰區,於是“中國防衛計劃”改名為“大中國計劃”,也就是現在正在執行的這個。
1880年12月1日,巴比倫、希臘、美國的領導人在希臘首都雅典會晤並發表了所謂的《一致宣言》,宣布將“對中國政府及其國家武裝力量”采取“無限製的攻擊行動”,直到“摧毀這一威脅人類未來的強權組織”。東大陸時間當天下午2點,三國的軍隊從海上、空中和陸地戰線都向我們發動了進攻,現在的書上把這次聲勢浩大的攻擊稱為“東大陸總動員”,僅從字麵理解的話,這麼說也未嚐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