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理想:爭做將軍的士兵才是好士兵(1)(1 / 1)

第1個禮物

理想——爭做將軍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爭做將軍的士兵才是好士兵

“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曆來有不同的解釋,甚至產生爭議。有的人認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成為將軍,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著做好士兵的本分,至於能不能做到將軍就得看個人的能力和機遇。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還有的人認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夠成為將軍,但是一個沒想過做將軍的士兵,除非機緣巧合,否則一定做不了將軍。

西點軍校曾對一群智力、學曆、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學生,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調查內容是目標對人生的影響,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年後,這些調查對象的生活狀況如下:3%的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更改過自己的目標,並為了實現目標進行了不懈的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10%的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征: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得以實現,生活水平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60%的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麵,能安穩地工作與生活,但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餘下27%的那些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生活狀況不盡如人意,經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時常抱怨他人和社會。

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有了目標以後會讓你把精力集中到對實現目標最有意義的事情上來,很多的決策就變得簡單,那就是這件事對你實現目標有沒有幫助。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你每一次的決策就等於沒有原則,都是根據當時的某種感覺做決定,這種決定會把你帶向不同的方向,幾次這樣的決定以後你的職業積累就消失殆盡了。

西點人經常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齊瓦勃是美國鄉村裏的一個小男孩,由於貧窮從小就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少年時期的齊瓦勃曾經種過地,還做過馬夫,然而雄心勃勃的他卻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實現夢想的機會。

齊瓦勃18歲的時候來到了鋼鐵大王卡內基屬下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這令他興奮不已。於是,他下定決心要成為最優秀的建築工人。所以,當其他工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太低的時候,齊瓦勃總是在一旁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驗,找到更好的工作技能,並開始自學建築知識。

一天中午休息的時候,同事們都在閑聊,隻有齊瓦勃躲在角落裏看一本建築方麵的書。恰巧公司經理來到工地檢查工作,看見了這個勤奮好學的青年,他走過來瞧了瞧書名,又翻了翻齊瓦勃的筆記本,沒說什麼就走了。第二天,經理把齊瓦勃叫到辦公室,問道:“為什麼你要學習建築知識,平時的工作做得吃力嗎?”“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齊瓦勃認真地回答。經理點了點頭,不由得仔細打量起眼前這個與眾不同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