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編譯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是客觀主義、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和正統弗洛伊德學派以外的,最受學術界、工商界、宗教界歡迎的心理學大師,有心理學領域“第三勢力”之稱。他的人格、人的多層次需求的理論,是近20年來對當代社會影響最廣泛、最深刻的理論。“自我實現”與“追求卓越”更是成為當代人最推崇的口號和追求的信念。用馬斯洛自己的話講,他的理論是一種類似於伽利略、達爾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所起的,那種具有革新意義的新論,是一種革命。這個比喻是否恰當,我們暫且不論。但是,他使人本主義的心理研究,走出了不必求助於人自身之外的權威,而試圖從人自己的本性中派生出人的價值體係的死胡同。把研究對象,從叛逆者和神經病患者的身上,轉移到了正常的健康的人的身上,拋棄了過去的大多數心理學理論總是依據一些或者全部是假設的理論基礎,修正了那些空洞的、不適當的,存在嚴重缺陷的觀點,進一步地發展了心理學的論據和價值體係。

毫無疑問的說,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如今已成為一種大多數現代中青年人所接受的社會哲學和新的人生觀。不僅如此,他的貢獻還在於,他為我們當代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和思考生活的思維方式。為我們樹立“新人”、塑造新的社會形象、確立新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在當今這個正在“異化”的後現代社會中,在大多數人為賺錢、為成功、為生存努力拚搏的時刻,一生難以忘記自我,固執於自我的滿足,是他又一次將那些古老的問題,又擺在了我們的麵前:“什麼是有道德的生活?什麼樣的人是有道德的人?怎樣才能把人教育成期望和喜歡過有道德的生活的人?怎樣才能把兒童培養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倫理學和科學在此走到了一起,才有了《馬斯洛談自我超越》這本書。

馬斯洛的理論,顯然早已超越了人性論的範疇,審視了人存在的本質。雖然我們沒有為自己的看法去翻遍馬斯洛的所有作品,但我們很容易推知生命的成長和臻於成熟,有賴於人格的不斷成熟與發展;沒有健康的人格,就不能挖掘人的巨大潛能;沒有人格的魅力,就沒有真正的“自我實現”,就永遠無法超越自我。

人生需要拚搏,但不能忘了什麼是有道德的生活,什麼是高尚的人。我們不是為了痛苦而奮鬥終生。

譯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