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對生活、對工作從不敢有太多的夢想,但總願意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我崇尚簡單的生活,鍾愛教師這一職業,講台、書桌、學生、書籍、電腦等是我生活的主要元素。2007年,我給自己提出了人生的一大挑戰,報考博士研究生,這也可以說是我有生以來最大的一個夢想。很幸運,我於當年的秋天順利走進中南大學的校園,拜師於曾長秋教授門下。

導師為人親和,治學嚴謹,入學之初,曾老師就要求我確定研究領域。說實在的,我在高校一直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工作,但在此之前的科研主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這次讀博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因此,對於具體的研究課題猶豫再三。曾老師向我推薦了幾個課題,其中之一就是馬克思的休閑觀研究。當時,我眼前一亮,因為休閑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生活樣態,研究它,定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然而,課題的研究也讓我十分犯難。我嫻熟於原理,但不擅長於原著,況且一個生活簡單的人對外麵五彩繽紛的休閑生活不太“感冒”,更不甚了解。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有沒有休閑主張,學術界一直意見不一。很多學者認為,近代西方的休閑理論研究始於19世紀末期,以1899年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問世為代表。而我國現代休閑理論的研究則起步很晚,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的事情。於是,理論界有一種聲音,即馬克思忙於階級鬥爭的理論與實踐,確實關注於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製度的批判,但對於勞動的孿生姊妹——休閑似乎無暇顧及。雖有於光遠、馬惠娣、劉晨曄、劉耳等學者開始觸及馬克思的休閑觀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因此,在尚有爭議的領域開啟理論研究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是,導師敏銳的學術洞見,自己多年養成的堅持品格,以及前輩學者的有益探索,讓我決定挑戰自我,研讀原著,還原理論的真相。不過,現在的我甚是欣慰,原本以為枯燥的理論研究帶給我的是陣陣欣喜與快樂。潛心於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之中,我不但解讀出了隱喻其中的休閑主張,而且感悟到了人生應有的休閑方式。當然,人生也有涯,而知識無涯,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的理論博大精深,50卷本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每一卷都是知識厚重、理論深邃,短短三年時間,我要對其休閑主張作出解讀與澄明,實在是勉為其難,難免掛一漏萬。但是,我還是要將理論研究的成果與心得以書的形式出版,既聊以自慰,也希望能慰藉那些關心、幫助我的人,更主要的是期盼得到更多專家學者的不吝賜教。因為本書的出版,隻是意味著我對馬克思休閑觀研究的開始,我隻希望此書能為我以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本書得以出版,我要衷心感謝我的導師曾長秋教授。書的前身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馬克思的休閑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從選題的確定、材料的收集、提綱的擬定到論文的修改、書稿的完成,每一個環節都凝聚了恩師的汗水與智慧。恩師理論功底深厚,學識廣博,特別是他嚴謹治學的態度與提掖後學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受益終身!感謝師母潘蘭英女士。師母開朗、熱心,關心愛護著我們這一群學生兒女,爽朗的笑聲、關切的話語,時刻縈繞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