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印度篇(2)(1 / 2)

納拉辛哈·拉奧指出:“現在我們提出關於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問題。我們確實已經有了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初建於1990年,但隻開過一次會便沒有下文。……在政府中,許多精力都被耗在這個問題上。……我有理由需要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或需要某個人來考慮國家的安全問題,我們已經研究了所有的可能性和可行的選擇。……並不是因為有了新政府我們就想改變一切,而是因為1990年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經曆有些不切實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由內閣總理領導的戰略政策小組,它由三軍參謀長、國防、內務、外交、財政諸多相關部部長和情報機構首腦組成,負責研討戰略政策報告。……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從根本上講,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是內閣政務委員會再加上其他一兩個部長。這隻是機構數目的增加,而不是職能的增加。此外,為便於接納非官方人士的意見,我們還建立一個相當龐大的顧問委員會,包括專家、學者、科學家、記者、前政府官員、一些內閣主要部長和議員……這個龐大的實體顯得有些笨重,其考慮的內容有些分散。一個具有如此規模和構成的機構是無法得出某一明確決定或結論的。我們對以上機製進行了詳細的審查,得出的結論是……首先,正如我在前麵提到的那樣,成立於1990年的國家安全委員會與內閣政務委員會沒有什麼差別;其次,1990年提議的顧問委員會有些不切實際……(這使得)整個機構的動作含混不清,令人困惑。”

拉奧的這篇講話後來成為印度人討論國安會作用的重要參考。

核試爆催生2.0版國安會誕生

1998年,關於是否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討論再度升溫。那幾年,印度政局十分不穩定,更換政府和舉行選舉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作為當時最大的在野黨,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印度人民黨對國家安全問題早就表示出濃厚興趣。雖然印度前總理拉奧已經明確表明,在印度建立國家安全委會員是無稽之談,因為國安會的概念更適合美國那樣的總統製國家,而並不適用於印度這種由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機構的議會製度國家。不過,印度人民黨並不信這個邪,它在其1998年的競選宣言闡明,“如果當選,將要建立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將在對印度所麵臨的安全環境進行研判基礎上對國家防務進行首次評估,並就此提出適當政策建議”。實際上,在印度人民黨的競選宣言中,還有一條更值得關注的內容,那便是要“重新評估印度的核政策,重新實施核武器化的選擇”。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印度還沒有任何一個大黨敢於公開支持核試驗。

1998年3月,瓦傑帕伊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以微弱多數獲得大選勝利。同年4月10日,瓦傑帕伊政府宣布,一個專門負責研究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特別小組已經建立。這個小組由前國防部長KC潘特牽頭,成員包括時任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賈斯萬特·辛格和隸屬國防部的國防分析研究所所長賈斯吉特·辛格,其中賈斯吉特·辛格為召集人。特別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在應對影響印度安全環境的問題時,國家安全委員會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

加快建立國安會是否意味著要加快核試驗的進程?這僅僅是一些人的猜測。自從1964年中國第一次核試驗成功,印度就開始了進入核門檻問題的爭論。經過幾次大辯論之後,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印度科學界和戰略精英已經就此達成共識:那就是要伺機實現核武器化,至於到底何時進行要看政治家的決斷。瓦傑帕伊擔任總理後,很多人都估計,印度人民黨政府在時機成熟時,一定會按照其在競選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樣進行核試驗,但考慮到國際社會可能會對印度實施強烈製裁,同時也要考慮印度國內對此的接受程度,因此印度人民黨政府即便有豹子膽,也不敢在通往核門檻的道路上冒天下之大不韙,很可能的路徑是首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進行全民討論之後實施核試驗。

然而,瓦傑帕伊政府采取了讓世界瞠目的舉動。1998年5月,瓦傑帕伊總理在其上台後僅3個月就瞞著國際社會舉行了5次秘密核試爆,並隨即宣布印度為核國家。當時,國際上對印度一片譴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隨後宣布對印度實施製裁。印度的安全環境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次核試驗幾天之後,瓦傑帕伊接受了印度發行量最大的時事周刊《今日印度》總編輯查瓦拉的采訪,當問及“你們為什麼決定現在爆炸核裝置”時,瓦傑帕伊表示:“我們進行這一係列核試驗是在履行我們在大選中對印度人民作出的承諾。這是印度政府的國家議事日程中的一部分。進行這些核試驗的決定是遵循我們認為國家安全是至高無上這一原則作出的……”隨後查瓦拉追問瓦傑帕伊:“你們為什麼不等到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然後由它根據人們感受到的威脅決定是否要進行這種試驗?”瓦傑帕伊表示:“國家安全委員會有著廣泛的工作議題。其中一項是,它將執行印度從未有過的戰略防務研究。進行這些核試驗為這項重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資料。嚴格區分這兩個措施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