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的時期,我們的老祖先大禹品嚐到一種特殊的飲品,其味芳香,蕩神惑意,於是驚曰:國之禍也!
被大禹視為“國之禍”的飲品便是“酒”。據考證,那是果類腐爛後產生的漿液,發現者名儀狄,乃帝女。
大禹“遂絕旨酒,而疏儀狄”,即下旨頒布禁酒令,並疏遠儀狄。大禹甘為後人做戒酒的榜樣,而後人薄效,商紂王“造酒池,可行舟”,果然喝掉了江山,應驗了大禹之言。
“酒亡商紂”是先人留給後人的警告,但這樣的警告並未切斷中國酒文化繼續向前發展的曆史。尤其當杜康又發明釀造了含有糧食成分的酒類,當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燒酒”(白酒)在唐末宋初出現以後,中國便真真切切沉醉其中了。
此後,“酒禁”不斷,然屢禁不止,星更月移至今,天依然,人依然,酒依然。為何?
孟浩然有詩: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李白有歎: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白居易有文:麥曲之項,米泉之精,作合為酒,孕和產靈。孕和者何?濁醪一樽,霜天雪夜,變寒為溫。產靈者何?酒醑一酌,離人遷客,轉憂為樂。
歐陽修有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酒中禮,酒中情,酒中樂,酒中靈,酒中之蘊曆數不盡,實乃天地共厚之物,怎一個“禍”名而終?怎一個“禁”字了去?
酒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已經融入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酒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麵,它的產生和發展與中華民族文化相融相隨;另一方麵,它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所以有人比喻說,酒是文化的酵母,文化是酒的靈魂。
曆數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酒與文化何時斷緣?劉伶的《酒德頌》、白居易的《酒功讚》、王粲的《酒賦》、王績的《醉鄉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曹操的《短歌行》、李清照的《訴衷情》、關漢卿的《沉醉東風》······從這些數不清的文詩詞曲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妙筆佳章,更有中華民族對酒的衷情,以及酒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尤其唐、宋時期,酒文為伍、酒香彌卷的局麵使得酒與文化的融合空前鼎盛,“酒文化”對社會形成全方位的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仍經久不衰。
酒事千年,酒香萬代,顯示了酒寓於文化、寓於生活的價值。酒是人間尤物,它與天地共存,與歲月共伴。
可是,到了今天,人們對酒竟發出了“禍及生命、禍及健康、禍及家庭、禍及社會、禍及文化、禍及文明”的評判,“酒桌革命”成了不能不提的話題。似乎,人間瓊漿混濁了、串味了,人之過酒之過?
把酒問青天。
一問天:杜康留美味,人間歡愉添;貪杯多禍殃,當否責酒仙?
二問天:官場幾杯酒,百姓四季汗;豪宴無平民,酒奢誰汗顏?
三問天:酒瘋遍地起,大漠鼓船帆;誰解此中憂,揮刀斷繩纜?
四問天:有酒好待客,適飲為酒賢;醉臥不知曉,傷身誰人憐?
五問天:酒中有風雅,千古多美談;而今粗俗旺,文化幾多錢?
六問天:前有瓊漿頌,後有雙刃劍;熟知杯中物,福禍在己端?
七問天:壺中乾坤大,執壺連江山;可否問酒政,記否大禹言?
八問天:杯中歲月長,舉杯飲悠閑;我等月宮遊,嫦娥可翩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