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一條“魚”的進化之旅(1 / 1)

⊙ 吳曉波

我與千島湖的淵源可謂不淺。

1999年的時候,我與朋友在千島湖的東南湖區“買下”了一片臨水的山地——類似於“半島”,說是“買下”,其實是一次性付款,擁有50年的租賃使用權,我與這片山水的緣分就此結下。在那時,千島湖依然保持著較為傳統的漁業發展模式,養魚、打魚、賣魚,周而複始,沒有任何特別之處。這個山水秀美的地方除了旅遊之外,似乎看不到產生任何其他經濟支柱的可能。

之後的十幾年中,我每年都會抽一些時間到“半島”上稍作休憩,也多少知曉了此地商業的一些變化,譬如此前都隨意丟棄的千島湖魚頭被打造成了一道名吃,常常會有外地的朋友慕名而來,我這“半個”千島湖人免不了做回東道主。但除此之外,我仍未對千島湖的漁業發展有更深的了解。

直到前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與杭州千島湖發展有限公司有一次短暫的接觸,藍獅子的簽約作家屈波正好對這個選題非常感興趣,於是一本關於“千島湖有機魚”的書大致有了框架。當時杭千發公司的總經理汪建敏先生告訴我,千島湖有機魚已經算得上中國有機魚的第一品牌,圍繞此品牌產生的銷售額每年可達到十億元。我不禁大吃一驚,也對這個“在十幾年間做到行業品牌第一”的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要了解千島湖有機魚的價值和意義,首先需要知曉這樣一個現實:在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更多的成績體現在工商業領域,而農業的產業化在長期以來都顯得相對滯後且缺乏路徑。盡管也出現了諸如“希望”和“通威”等品牌,但都是在相對工業化的飼料行業,真正的第一產業仍然停留在非常傳統的發展模式上。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其必然性,農產品的天然屬性使其不具備像工業產品那樣標準化、定製化的可能,在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塑造上存在先天弱勢,也因此無法享受品牌溢價帶來的收益。直到今天,這似乎仍是製約中國農業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難題。

而當讀完《中國魚》的書稿後,我意識到杭千發公司十幾年時間的實踐確實可作為中國農業進行“品牌塑造與產業升級”的一個範本來加以看待,而且它的價值甚至遠不隻於此。在這個意義上,它被稱為“中國魚”當之無愧。通過文中記敘可得知,千島湖有機魚其實是最為普通的鰱魚、鱅魚,是政府為淨化水質而投放於千島湖中的“功用性”魚種,也一度是廉價魚的代名詞。而就是這樣的“產品”,被杭千發公司打造成了“中國第一魚”,這背後的營銷智慧不能不令人擊節讚賞。

我個人認為,這其中有兩點對行業最具啟發性意義。

第一,如何成功塑造一個品牌?

首先,杭千發公司應該是行業內比較早開始“品牌覺醒”的公司,在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區位優勢後主動打“千島湖”的產地牌,這讓“淳”牌有機魚一下子脫穎而出,確立了自己“高端產品”形象,並有效區隔了低端產品的競爭。其次,主動製定標準。有句話是這麼講的,“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杭千發公司在發展過程中曾遇到過一係列問題,然而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成為標準的製定者。例如,在全國範圍內指定經銷酒店,進行高端酒店的直營直銷,建立全國統一的價格體係和質量追溯製度,為客戶建立檔案,進行客戶評等定級,並對客戶進行餐飲培訓……這些首創之舉更加鞏固了“淳”牌有機魚的高端地位。

第二,如何實現產業升級?

由於農業產品有其產量的局限性,並且要兼顧環境等因素,不可能無限量生產,因此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遭遇瓶頸。而在這個問題上,杭千發公司給出的答案在我看來是“向體驗經濟的轉型”。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兩人曾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出了“體驗經濟”的概念,並預言這將是服務經濟之後的一種主要經濟形態,他們的觀點在今天逐步得到印證。而杭千發公司主動打造“以淳魚文化為統領、以淳魚產業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開展“魚拓藝術”、“巨網捕魚”、“有機魚文化節”等一係列體驗性活動,熔文化、創意、旅遊與餐飲於一爐,很好地體現了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與要求,也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農產品領域暴露的一係列問題讓人憂心,如何實現農產品的綠色、安全且保證從業者的收益,成為全社會都普遍關注的話題。在這種背景下,閱讀“千島湖有機魚”的故事,是讓人心生欣慰的。中國農業的產業升級之路,有賴於包括杭千發公司在內的眾多企業的探索與實踐,也有賴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關注和支持。

千島湖,水美人淳,風光江南第一。作為半個千島湖人,我是越來越愛那片山水。期待大家閱讀此書之後,閑來一遊,放下塵間俗事,攜友獨行,觀景品魚,不亦樂乎。

是為序。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家

藍獅子財經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