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在提到日本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在其前加上一個特定的形容詞——“小”。先不理會這個“小”字所包含的萬象含義以及個中情緒,單從空間上考慮,日本的“小”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日本國土麵積僅37.8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中國一個雲南省的大小,不過它的人口數量卻高達2億多。從這一比例上看,日本人均占地麵積十分有限。也正因為其國土麵積的局限性,日本對土地資源的使用十分珍惜,總是尋求最佳的方式來避免土地資源的浪費。在樓房建造規劃時,會將居民樓房之間的間距最小化,不過有些樓房的間距還是有足夠的寬度。
或許大家會想這緊挨著的間距,得造出多厚的牆體,用上多好的隔音玻璃,才能達到良好的消音效果。
哈,不好意思,恐怕你們要失望了。日本大部分普通居民的樓房是用木板建造的,所以隔音效果根本不咋地。基本上你在家裏開個party(聚會),整棟樓都會非常angry(生氣)。
正因多種不利條件的限製,日本人從小就培養起了很強的公共道德意識,在生活中有點“憋氣”,就算是身處自己家中也會盡量避免打擾到鄰居。當然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自身隱私的一種保護。所以到日本的朋友們一定要注意了,即使在家也不能像在空闊平原那般放聲高歌。
當時我所住的公寓的隔壁,住著一對情侶,男生和我同是中國留學生,女方則是個可愛的日本姑娘。他們平時和我的關係很不錯,大家集資吃個牛肉火鍋是常有的事。
有天清早,兩人因一點小事起了爭執,他們都屬於即發型的火爆脾氣,但又擔心打擾到鄰居,於是雙方愣是大眼瞪小眼,咬牙切齒,發著手機短信相互爭執了一個早上。當然他們的例子實屬極端,也正因如此,在此事發生很久以後,在一次聊天中,中國男生把它當成作笑話講給了我聽。看來在日本,情侶間要想營造個良好的吵架環境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現在我對於日本樓房的緊密程度已是見怪不怪了,反而是遇上間距很寬的樓房會嘖聲驚歎。不過剛到日本時,還是很驚訝日本樓房間的距離,我甚至和同學開玩笑說,如果想要到隔壁借個油鹽醬醋,不用下樓,隻要在陽台呼喚一聲,伸個手就能取到,太方便了。如果想要串個門,那還不是跨個欄(陽台的欄杆)就能解決的事嗎?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有時你站在陽台上發呆,一不留神,突然身邊緊挨著個人,還是會著實嚇一大跳的。
或許大家會問,靠得這麼近安全嗎?會不會遭遇偷窺狂或是偷內衣的猥瑣男人?關於這點,開始時我也有些顧慮。但習慣了之後,倒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畢竟日本的治安總體上來說還是不錯的,日本小偷並不多,街道上也經常會有警察巡視。警察先生有時還會主動向你提出善意的建議,比如太晚不要在街上遊蕩之類的。日本的公務員是十分友善的。
雖然我們不用處處小心翼翼,但是對於獨居的女性來說,自我保護的安全意識還是不可忽視的,為自己的房間裝上一個隱秘性高的窗簾是十分必要的。在租房前,如果有機會考察下鄰居,那是再好不過的事。確定住房後,最好能保持和鄰居的良好互動,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在日本,一般來說搬到了新的住所後,都需要禮節性地上門拜訪左右的鄰居,當然也不用特別的正式,也就是上前問聲好,然後送個毛巾或是洗衣粉之類的小禮物,點到即可。這不僅是種禮節,也為了方便自己。要是今後真的遇上了難以解決的問題,還可以適當地尋求鄰居的幫助。日本社會對於這些表麵禮節還是很下功夫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沒有事先預約,最好不要貿然地闖入鄰居家中做客,這可是會被人討厭的。在國內,鄰居之間大多是房門緊閉的關係,甚至連打招呼都顯得吝嗇,有時候住了好幾年都不知道對門是男是女。在我看來,適當的禮節性互動還是必須的,完全的互不往來不可取,當然,一定要記得先預約。
還有在晾曬私人衣物時,大家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夾好衣物,不然內衣飄到樓下或是隔壁,那會是很尷尬的。當然如果你想找個借口認識隔壁的帥哥,那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往好的方麵考慮,日本居民樓的間距反而能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我和一個好友就是相識於這微小的兩厘米。在我看來日本的樓距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距離,不是很遙遠,每個人的生活都離得很近。不陌生,不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