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曆史悠久,就連它孕育的姓氏文化也豐富多變。孔、曹、嚴、華這四個姓的故事各有千秋,精彩紛呈:孔氏族譜非常特殊,對入譜人員有著嚴格的規定;八仙裏的曹國舅原來還有不堪的一麵;嚴姓的得姓始祖本不姓嚴;華姓的名人華佗真名不叫“佗”……那麼,孔、曹、嚴、華的演變情況又如何呢?
1、延續千年的孔氏家族
孔姓是一個倍受關注的姓氏。孔氏族譜應該是中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係最完整的一部族譜,它本身也就是一部曆史大書,記錄了中國曆史的演變過程。
由於孔夫子的原因,孔姓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姓氏。這個姓的來源不算複雜,大概有這麼幾個:
第一,黃帝時代就已經有姓孔的,名字叫孔甲,有意思的是,孔甲的職務也是史官,管記事的。但是孔甲之後的世係沒有資料,所以我們不知道他後麵的傳承情況。
第二大姓源是子姓。這個子姓孔氏又分兩支:一支來自商族的始祖契,他的第14代子孫成湯是一個很有名的君王,滅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建都於亳。成湯還有一個名字叫大乙,他的子孫裏有一支就用他們本來的子姓配上乙字,組成了一個新的姓,這個姓寫著寫著就寫成了孔。這是孔姓的一個來源。
子姓裏麵的第二支是源於誰呢?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死了以後,弟弟繼位,而他弟弟有一個後代叫孔父嘉。孔父嘉的後代便以孔為氏,形成了又一支孔氏,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孔子這一支。
孔姓還有些其他的來源。例如春秋時期,鄭國有出自姬姓的孔,衛國有出自佶姓的孔,陳國有出自媯姓的孔。另外,我們的兄弟民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等都有孔姓。這些孔姓,有的是改姓的,也有的可能是姓孔的漢族人融入了那個民族。
孔姓很尊貴,因為孔聖人的原因,所以外姓冒充孔姓的不多。古人還是有點規矩的,想冒姓了,一看是孔夫子的姓,就會不由自主想到:咱別冒了,咱配不上。這就是古人的修養。雖說外姓冒孔姓的不多,但是孔姓內部不同宗的幾支中,冒孔父嘉這一支的卻很多。明明壓根就不是子姓的孔或者子姓裏別支的孔,非說自己是孔父嘉的後代,說自己跟孔子是親戚,這種情況特別多。
孔氏最初的發源地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帶,到了孔父嘉時,為避禍而逃奔到魯國,遷到今天山東曲阜一帶。通過這樣一次曆史上最重要的遷徙,孔父嘉這支最重要的孔氏將山東曲阜變成了自己的繁衍根據地。
早期孔子的地位沒有什麼特別的,隻是先秦諸子之一。但是到了漢代以後,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孔氏就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望族。後來由於當官或戰亂的原因,很多孔姓後人開始從山東、河南向其他省份遷徙。
兩漢的時候,孔子襄擔任長沙太守,孔姓進入了湖南。當時,孔姓還有遷至陝西的。到東漢的時候,河北、河南、廣東等地都已經有了孔氏的足跡。東漢末年,孔子22代孫孔潛因避戰亂而遷居浙江會稽(今天的紹興),並逐漸發展成為望族。所以千萬記住,今天的孔姓當中,除了曲阜孔子一係,還有一支特別厲害的,就是會稽孔。
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變,最正宗的曲阜孔氏隨朝廷南遷。遷到哪裏了?浙江衢州(今天浙江和江西交界處)。
元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和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孔姓之族。清代以後,孔姓已經遍布全世界了。
就孔姓而言,咱們就講子姓孔裏麵孔父嘉這一支。這一支從孔子算起,到今天已經有2500年了,傳了80多代。孔子之後的幾代都是單傳,隻有一個兒子,大家要知道,在古代這可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古人是非常看重傳宗接代的,而且官方對儒家文化又這麼推崇,孔氏怎麼可以絕後呢?但事實就是如此,孔夫子之後四代都是單傳,人口增長極其緩慢。一直到了唐朝末年第42代孔光嗣的時候,當時在曲阜的孔氏後裔也隻有10戶都不到,孔聖人的血脈岌岌可危。所以,當時外遷的數量很少。直到宋朝以後,孔子的後代人數才開始出現大幅度增長。到了清朝末年,曲阜孔姓有多少人大家知道嗎?幾萬人。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曲阜的孔姓外遷人口也逐漸增多,但孔子這一係基本還是以曲阜為主要根據地。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舉兵南犯,擄走了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趙構倉皇南下,抵達了當時的南京(今天的河南商丘)繼承帝位,史稱宋高宗,年號建炎,就此開啟南宋時代。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繼續南下,高宗君臣移居揚州。這一年的11月,要舉行郊祀(古時祭祀的一種),宋高宗就召“衍聖公”參加,以表明自己的正統身份。“衍聖公”,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當時的漢平帝為了宣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此後就一直沿襲這個封號,它是一種標明正統的文化象征。此時,在曲阜的衍聖公已經是孔子的第48代了,名字叫孔端友,奉詔趕赴揚州。一年以後,金兵越打越厲害,氣勢越來越盛,高宗繼續南奔,逃至臨安(今天杭州一帶)。孔端友以及部分孔子後裔也就跟著過來了,並且帶了一件寶物,什麼寶物呢?相傳是孔子大弟子子貢親手雕刻的孔子夫婦楷木像。子貢大家都知道,就是孔子弟子當中最有錢、最會做生意的那個,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相傳孔子去世以後,子貢曾守孝六年,在守墓時,他種植了很多楷木(黃連木),並以楷木為材料雕刻了孔子和師母的形象,孔端友從曲阜帶到臨安的寶物就是這對楷木像。孔端友一行人一路跟隨宋高宗到了臨安後不久,孔端友上疏給高宗,說自己離鄉背井,一直在顛簸,非常淒苦。宋高宗於是下令,賜孔氏族人定居衢州,並且在那裏興建家廟,供奉孔子夫婦楷木像,一切禮儀和曲阜一樣,並且撥田作為祭田,用於祭祀孔子。孔氏南宗就此成立。孔子是山東魯國人士,但是,他後代的正宗卻在浙江衢州生出了一支,這種播遷正是中國曆史有意思的地方。南宗的孔廟修建在了衢州城東北角的菱湖,和曲阜的完全一樣,可惜南宋末年毀於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