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56個民族,究竟有多少個姓氏,迄今還是未知數。有人說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姓氏總數有一萬個之多,這個說法當然不準確;但即便如此,《百家姓》收錄的姓氏也隻是冰山一角。如此繁多的姓氏,究竟源自哪裏,它們又是如何演化的呢?姓理應是一個人家族係統的血緣符號,通過這個符號,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和曆史文化聯係起來。每一個姓氏都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個個都有一番意味深長的來曆,蘊含著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時空、貫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凡是中華子孫,大概沒有人不知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八個字的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大家張口就來。同時,估計也都知道,這八個字出自一本書——《百家姓》。
但是,大家到底是不是真的熟悉這本書呢?這就很難說了。因為,就算你知道“趙錢孫李”,知道“周吳鄭王”,那麼,請問接下來的內容是什麼呢?很多人大概就會愣在那裏了。這個情況和《三字經》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起碼前兩句是張口就來。然而,接下來呢?很多人都會發愣了吧?確實如此,我們對《百家姓》仿佛很熟悉,熟悉到“周吳鄭王”已經成了一個俗語,比如:“你今天怎麼穿得周吳鄭王了呀?”穿得一本正經,就叫“周吳鄭王”。有一部電影叫《唐山大地震》,我非常喜愛的演員陳道明先生在裏麵就有一句台詞,“你今兒幹嗎穿得周吳鄭王啊?”可見,這都已經成俗語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百家姓》就真的熟悉。
麵對浩瀚的傳統文化,今天我們麵臨的最大困境就是:貌似熟悉,實則陌生。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我們對祖宗的東西都很熟悉,恐怕不是的。若不服氣,我們就先一起來回答幾個問題試試。
1、六問《百家姓》
《百家姓》是什麼時候的書?作者是誰?為什麼以“趙錢孫李”開頭?在眾多講解姓氏的典籍中,為什麼偏偏《百家姓》脫穎而出?原來,這其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第一道題,《百家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它究竟有什麼用?
答:《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一樣,都是童蒙讀物,而且是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最為流行的童蒙讀物,所以並列號稱“三百千”,《百家姓》就是當中這個“百”。《百家姓》將中華姓氏排列成四字一句,輔以韻律,供孩子們認字用。合轍押韻,琅琅上口。
第二個問題是:在《百家姓》出現之前,有沒有類似的書?為什麼偏偏是這本《百家姓》最為流行呢?
答:有,不僅有,而且有的是。在這本《百家姓》以前,有關姓氏的文字記載,在甲骨文裏就有。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一本叫做《世本》的書,專門記載了從黃帝到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大夫的姓氏、世係和居邑等。世係就是你爹是誰、你爺爺是誰、你曾祖父是誰;居邑,也就是你住在哪裏。《世本》記載的這些信息非常珍貴。可惜,大概到了宋朝,《世本》就不存在了,散佚了。
中華民族曆來重姓氏,可以說全世界最重姓氏的大概就算中華民族了。曆史上有很多這種書,有些還傳到了今天。比如,有一本叫《皇明千家姓》,明朝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明朝的“百家姓”肯定不會以“趙錢孫李”開頭了,以誰開頭?當然是皇姓“朱”嘛。還有一本,康熙年間的,叫《禦製百家姓》,康熙皇帝親自編纂指導的,它以什麼開頭呢?孔、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清朝的皇帝要表達自己對漢族傳統儒家文化的尊崇,所以用“孔孟”開始。另外,還有一些兄弟民族文字的“百家姓”,比如《蒙古字目百家姓》,用蒙古語;還有《女真字目百家姓》,用女真文。然而,這些都不能說是童蒙讀物,沒有成為孩子們的童蒙課本,所以也就沒能流行起來。
第三,《百家姓》是什麼時候的書?
答:最晚在宋朝。為什麼?根據在哪裏?著名詩人陸遊有一首詩叫做《秋日郊居》,在這首詩後麵他做了一段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什麼意思呢?到了農曆十月,沒有什麼農活好幹了,農家子弟就該讀書了,這就叫“冬學”,就好比咱們現在冬季的學期。在這個冬季學期裏讀什麼書呢?一本叫《雜字》,都是一個個字,雜的,認字用的;還有一本叫《百家姓》。你看,這不就來了?“謂之村書”——鄉村裏很流行,不是很高雅,入不了大雅之堂,不是國子監裏讀的,是農村裏讀的。可見,在南宋陸遊生活的時代之前,《百家姓》已經成為村書了,農村裏都找得著了,非常流行了。所以我們說,《百家姓》最晚宋朝就有了,這應該沒問題。
第四,最難的問題來了,《百家姓》是誰寫的?
我們了解一本書,總得知道作者吧。很多人一聽這個問題都是一臉茫然,這不奇怪,因為確實是不容易知道。當然,這個不容易知道,不是絕對不知道,是可以推測的。
宋朝有個人叫王明清,他在一部叫《玉照新誌》的書裏講,《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什麼意思呢?作者應該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一個小民。錢氏吳越國,也就是我們錢家建立過的唯一一個國家,這我後麵要為大家介紹。這個小民呢,肯定是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人。當然,這個作者肯定還是個讀書人,不然不認字嘛。
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大家看,“趙、錢、孫、李”,為什麼不把“周吳鄭王”擱前頭,為什麼不找別的姓呢?“劉、張、徐、黃”,不都可以嗎?作者這麼做,當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因為,當時“趙”是宋朝的國姓,所以“趙”排第一位是理所當然的。至於“錢”嘛,是吳越國的國姓,吳越王錢鏐,也就是我們這一支錢姓的始祖,很了不起。當年,他可是割據一方、擁有自己的軍隊的,不然怎麼建立吳越國呢?但是他跟別人不太一樣,不太喜歡打仗,打下兩浙這塊富裕的地方以後,就有點小富即安、上進心不強的意思了。他告誡子孫說,將來如果有可以奉為正朔的人,也就是如果有一個了不起的“王者”出現,就納土歸降好了。所以,到了末代吳越王錢俶的時候,就直接向宋朝納土歸降了。因為沒打仗,就沒讓這片富饒之地變成一片焦土,所以江浙一帶的人,都很感念錢家。在《百家姓》裏,“錢”就給放在了第二位。現在杭州有座塔叫寶俶塔,大家一定知道,就是為了紀念錢俶而造的。不過,我得提醒大家,魯迅先生對我們這一支錢姓的始祖錢鏐是很不以為然的。
至於第三位為什麼是“孫”,也很簡單,“孫”是吳越王錢俶的皇後的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作者把吳越國看得很重。這畢竟是他自己的家鄉或者“屬國”嘛。
第四位為什麼是李呢?當時和吳越國毗鄰的一個國家是哪個呢?南唐。南唐誰最有名啊?李後主。“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這位李後主寫的。
所以,《百家姓》的作者把北方宋朝的國姓趙、自己生活的地方吳越國的國姓錢、錢俶皇後家的姓氏孫,以及離自己最近的國家南唐的國姓李依次排列,便構成了《百家姓》的開篇“趙錢孫李”。根據這個,我們就可以推斷,作者是吳越國的人,而且他肯定是吳越國納土歸宋之後的人,不然不會把趙姓排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