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朔塞井疆自古聞 塞北江南名舊得——引言(1 / 1)

寧夏是一方古老而神秘的熱土。說它古老是指早在商王朝時期活動在今寧夏南部地區的氐羌等遊牧民族的先民就已與中原王朝有密切的往來。在西周時期中原王朝的將領不僅在今寧夏南部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南仲等西周的大將在今寧夏地區與狁進行了長達3年的戰爭,甚至在朔方之地築城防守。在寧夏的曆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名——朔方。說它神秘是指在流經寧夏的黃河兩岸的許多山崖上至今留存著記錄遠在幾萬年以前的先民的活動的岩畫;在水洞溝留下了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的遺跡。

也許是因為寧夏這個地方古老、神秘,所以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前後有十一位中國皇帝在寧夏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製封建王朝後,首次西行巡幸就經過了今寧夏固原市境內的雞頭山。漢武帝先後六出蕭關,巡幸北地郡,留下了著名的詩篇《西極天馬歌》。這首詩表現了漢武帝愛馬,反映了漢武帝在今寧夏南部地區建立養馬基地的事實。東漢的建立者光武帝劉秀親率大軍到今寧夏南部地區平定以隗囂為首的分裂割據勢力。隋煬帝在繼位之前曾率軍出靈武道討伐從河套地區南下的突厥大軍。唐太宗李世民到靈武會見了歸附唐朝的西部遊牧部落的首領,形成了西北地區和睦相處的民族關係。唐肅宗在靈武登基挽救了幾乎被安史之亂傾覆的唐王朝。李俶作為唐肅宗立的太子在靈武建功立業,後繼位為唐代宗。成吉思汗攻下靈州後,率兵攻青海的積石州,甘肅境內的臨洮、河州,往返都經隆德六盤山一線,並於公元1227年避暑六盤山。元世祖征大理班師回京時於公元1254年夏五月駐蹕六盤山。元憲宗於公元1258年夏四月駐蹕六盤山。清康熙皇帝於公元1697年巡幸寧夏並留下了《橫城渡黃河》一詩。

從戰國到明代在今寧夏境內修築了戰國秦長城、隋長城,明代先後修建了西南邊牆、西關門牆、北關門牆、河東牆、深溝高壘。沿這些古長城留下了許多小城鎮和地名。天下黃河富寧夏是大自然賜給寧夏人的福氣,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寧夏自秦漢時期就開始了引黃灌溉,圍繞水利灌溉設施留下許多詩文,也積累了數以百計的大大小小的以渠、閘、橋、堡為命名依據的地名。

元朝首次確定了“寧夏”這個地名,明確了寧夏地區的政治中心為寧夏城,對曆史悠久的寧夏水利灌溉設施進行了修複。在元朝以前的很長的曆史時期,中原王朝強盛時寧夏是以“塞北江南”而聞名的魚米之鄉;反之又是遊牧民族的放牧之地。這個特殊的社會現實造成了在元朝以前我國的正史中關於寧夏的記載很少,自明朝開始才有了記載本地區概況的地方誌。所幸各個曆史時期留下的詩詞歌賦往往記錄了當時在寧夏地區發生的重大事件。這個現象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把不同時期出現的內容與寧夏有關的詩詞歌賦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就從縱的方麵勾畫出了寧夏曆史的輪廓;把各個時期的內容與寧夏有關的詩詞歌賦按所反映的寧夏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分類集中,就從橫的方麵把寧夏各方麵的概貌勾畫出來。這些作品中所點出的或涉及到的地名就成了今天了解古代寧夏的線索,了解古代寧夏曆史的路標。也許這是寧夏傳統文化獨具地方色彩的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