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當把孩子在自己心中觸發的反應視為精神成長的機會。
如果父母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就會迅速獲得釋放。
如果父母放下抵觸情緒與主觀臆測,平和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行為,就不會遭受負麵情緒的困擾。
孩子的吸收能力強,他們會像海綿一樣浸泡在我們的愚蠢和狂亂之中。因此,我們必須對自己所經曆的情感提高警惕,以免不恰當地在孩子麵前宣泄出來。我們隻應告訴孩子那些自己反複經曆後得出的感悟。如果孩子看到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人,或者由於別人缺乏我們具有的經驗而責怪對方,那麼孩子也會重蹈我們的覆轍。反之,如果孩子發現我們勤於創造自省的機會,隨時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那麼他們也將學著勇於麵對錯誤,並且有能力糾正錯誤、逾越障礙。
要成為覺醒的父母,意味著我們在同兒女的互動中要勤於自問:“我是否在用一種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我是否受到過去經曆的左右?”我們關注的焦點始終應是作為父母的自己:“我此刻的所作所為對長幼關係有何影響?我的一言一行是不是自己經曆的流露,而不是孩子該聽該看的?”
尤其是在養育孩子的最初幾年裏,父母的表現猶如一麵鏡子。如果我們自己找不到通向快樂之路,自然就無法映照出孩子的快樂。於是,他們猶如麵對著一道柵欄,同某些最本真的天性隔離開來。如果孩子不能依著天性享有那份原始的快樂,該是多麼悲傷啊!
我們的覺醒和不覺醒不僅能通過深藏不露的內在痛苦表達出來,也能通過外在的儀態流露出來;即使我們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我們在清晨如何擁抱孩子?當他們打破了我們心愛的花瓶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在發生交通事故時,我們該如何處理?我們如何坐下來同他們聊天?當他們向我們展示一件東西時,我們是否在認真觀看?我們是否真的對他們的話感興趣?……這一切都對孩子影響巨大。當我們向他們提出不正當的要求或問題時,他們不僅能注意到,而且能感覺到我們什麼時候在發難,什麼時候在退卻。他們會由於受到我們的讚美而感動,也會因為受到責備而傷心。他們能感受到我們出現時無言的氣場,也能感受到獲得接納或遭遇拒絕時無形的能量。所有這些交流的傳遞方式隻有兩種:覺醒或不覺醒的交流。
如果我們自己的井裏空空如也,怎麼能為孩子提供充足的水源呢?如果我們自己得不到充實滿足,將會利用孩子來填補空虛。我們會無意識地教導他們如何與我們未曾解決的恐懼、我們對空虛的抵觸以及我們忘卻的謊言相處。這就是未曾解決的失落感帶來的影響。
直麵自身的消極反應
通過孩子,我們可以聽到豐富的交響--源於我們自身的不成熟。這是因為他們能夠喚起我們強烈的情感,使我們感覺對事物失去了掌控,與這種感覺相伴的是挫敗、不安、焦慮。
當然,我們的孩子不會“使”我們有這種感覺。他們僅僅是喚醒了我們童年時遺留下的不曾解決的情感問題。然而,由於我們的孩子既容易受傷又比較弱小,我們自覺可以由著自己的反應隨意地責備他們。要想獲得轉變,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我們怎麼會對孩子有那麼多過分的反應?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從家庭背景中繼承了自負感和角色意識,也是因為我們繼承了一種情感“簽名”。在我們的角色意識和情感特征背後,存在著一種獨特的情感烙印。這是由於在幼兒時期,我們的自我意識尚未發展起來,自我防衛機製也沒有形成,所以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們會積極地同父母的情緒狀態相互作用,吸收他們的情感烙印,直到將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烙印。除非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感能量來自於父母,否則我們注定會將這種烙印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因為社會或父母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感知內心的寧靜,也不曾幫我們發現痛苦與快樂的根源,所以我們隻能對外部的影響作出反應。由於我們沒有學習過如何觀察自己的情感,尊重它們,與它們相處,並與它們共同成長;所以我們對外部刺激的反應就變得愈來愈惡化,也為日後的情感風暴埋下了伏筆。
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壓抑自己負麵的情感,久而久之它們就會形成陰影。一旦我們的情感同覺醒分離開來,情感會暫時變得沉寂,但隨時都有可能被激發出來,這也正是許多父母會出乎意料爆發的原因。一旦這些情感在另一個人的影子下受到刺激,我們會發現自己對這個人心懷忐忑。我要在此強調,隻有那些在我們心底投下影子的人才能夠刺激這些情感。在無意識的情形下,為了讓自己感到舒服,我們會在麵對這道陰影時將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也會把對方當作壞人。由於我們不敢麵對自己壓抑的情感,所以每當我們看見他人表達了這些情感,心裏就會產生厭憎,進而形成抗拒、怨懟,甚至還會引起個體仇殺。
為什麼父母會在孩子青春期到來時與他們發生衝突呢?婚姻為什麼會破裂呢?為什麼人們會產生種族情感或走上犯罪道路呢?這些事情會在我們釋放內心痛苦的時候發生,也就是當我們同心裏那道陰影分開的時候。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小時候受了欺負,成年後就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再受欺負,除非我們能化解自己心裏的痛楚。如此一來,我們或者會使自己的孩子缺乏情緒處理能力,或者會要求他們不論麵對任何事情都不能表現出脆弱。當他們確信自己必須表現得堅強而又自控,他們就得學會一副男子氣概,哪怕心裏一點也不堅強。我們自身關於堅強和自控的問題,會通過無數種微妙的形式轉嫁到孩子身上。
一旦周圍的人或事觸動了我們的開關,我們就會輕易認定生活在與我們為敵。我們想象著生活在“背叛我們”或“欺騙我們”,雖然生活本身是客觀中立的。我們誤以為生活一向都是殘忍的。
現實中往往沒有“敵人”的存在。那些刺激我們惡性反應的人隻是普通人,當時的情境也隻是普通的情境。我們把他們當作敵人,隻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理解與掌控自己心裏的陰影,所以將其投射在他人身上。
當我們的情感受到刺激,更為有益的回應是將情感衝動視為一種信號--它標誌著我們自身所缺乏的東西。換句話說,情緒反應性是對內心成長的一種關注。一旦我們認識到現實中並不存在敵人,存在的隻有內心成長的向導,這些向導是生活中的一麵麵鏡子,可以映照出我們心裏被遺忘的“自己”;那麼,生命中的挑戰就變成了獲得重生的機會。我們如果在生活道路上遭遇障礙,無論是某個人還是某種狀況,與其把它們當作敵人對待,還不如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從中看到自己缺少的東西了嗎?”我們會認識到,外在的缺失是由內心的缺失引起的。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那些構成障礙的人與事心存感激,感謝它們善意地映照出了我們內在的缺失感。於是,我們同他人的割裂狀態便不複存在;因為他人不再是與我們無關的人,而變成了我們內心狀態的一麵鏡子。我們將精神的課堂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因為我們內在的本真渴望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
任何經曆都不會比為人父母更能喚起人們的情感反應,所以身為父母,我們應當把孩子在我們心中觸發的反應視為精神成長的機會。當我們將從來不曾見光的情感陰影置於聚光燈下,就獲得了絕好的機會來克服自己反應過度的防衛心理。其實,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教養之路都有可能成為一場煥發生機的旅程。在這個曆程中,精神和精神相互交流,長幼雙方都能樂在其中地享受每一場精神之舞。一旦獲得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彼此的回應就會充滿創造力,而不再有破壞性。
發現自身情緒化的本質
我們每天都會受到外界的刺激。身為父母,我們更加容易受到刺激,因為孩子時刻在我們身邊,而且隨時會需要我們。
不過,等孩子下一次激起我們情緒的時候,與其帶著挫敗感作出回應,我們不妨問自己: “我們被什麼刺激到了?”這好似一種反觀自省的願望,這種自省不需要你反思情緒的源頭,隻需要你認識到:情緒來自於你本身,而不是由他人的行為引起的。這將使我們獲得充分的時間以延緩思索,避免過激的反應,從而作出更恰當的反饋。
大多數人都有能力在淺層次上認清:自己會在什麼情況下受到刺激而鬧情緒。比如,“孩子對我無禮,我就會生氣。”“孩子不做功課,我就會發作。”或“孩子染發了,我就會受刺激。”這些都是表層的原因,那我們真正受刺激的原因是什麼呢?從根本上說,我們到底經曆了什麼樣的體驗呢?
一觸即發的狀態說明我們對生活中的事充滿了抵觸。反應過度其實是在說:“我不想要這種狀況,我不喜歡這個樣子。”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對孩子、伴侶或朋友身上表現出來的生活現狀抱有抵觸,是因為我們拒絕接受生活的形態。這是因為我們心裏的理想形態--我們的自負感--遭到了撼動,這讓我們感覺到了威脅。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應對便失去了智慧與創造性,而隻能消極地抵觸。而我們每個人獨特的生活狀態、性格、人格決定了我們消極抵觸的方式。
“覺醒”的意思就是保持清醒,真正的清醒,對我們經曆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醒。其中包括能夠按照現實的本來麵目去接受和應對它。現實也許同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不同,然而現實就是現實。
保持覺醒的狀態意味著,我們在麵對現實時,要清楚地了解它的固有狀態。我們因勢利導,清醒地作出選擇,不去妄圖控製或改變它。我們會念誦經文:“現實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我們教養孩子的時候要依從他們的本性,而不是一味讓他們依從我們的願望。這就要求我們接納孩子固有的本真。
此前我提到過,當我們拒絕接受現實的時候,比如不接受孩子的本來麵目或某些具體狀況;我們會想象著,如果自己足夠氣憤、足夠悲傷、足夠開心或足夠強勢,事情就會隨著我們的心意而改變。然而事實正好相反。由於沒有能力麵對真正的現實,我們會不斷碰壁。因此,接受現實而不是抗拒它,就成了我們實現轉變的第一步。
放棄控製欲能夠使我們更加渴望學習。對真實的生活作出回應,確實是我們學到的最為重要的一課。關鍵就是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它的對立麵出發。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對他們作出回應,而不是迫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
要接受真實樸素的教養方法其實很簡單。即使孩子正遭受痛苦、陷入緊張或怒氣衝衝,我們是否也能以平常心徹底地接受他們?我們能否完整地認清這一切,最真實的一切?一旦我們接受了自己的孩子,接受了他們的真實狀態;那麼即使在鬧情緒時,他們也會在我們接納的態度麵前緩和下來。當這種緩和出現時,我們也就能理解該如何正確應對而不是消極抵觸了。
如果在暴戾、不悅、疏遠中成長,或是伴隨著情緒化的父母,孩子就會誤認為生活裏充滿了對立。所有的情景都變得需要“應對”,我們的潛台詞就成了:“你怎麼敢這樣?”“情況怎麼會是這樣?”和“他們怎麼敢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