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引入“世代間照顧”的概念(3)(1 / 3)

關懷理論的價值在於,它將“照顧”作為人類行為和人類共同生活的重要層麵,既從認知理論的角度,也從社會學理論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關懷理論的出發點是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卡羅爾·吉利根(1936年—?),美國女性主義者、倫理學家和心理學家。主要著作有《不同的聲音》、《描繪道德的圖景:女性思維對心理學理論和教育的貢獻》等。—譯者注】有關“兩種道德觀”理論中女性主義的關懷觀點,這個觀點是吉利根在她的1982年出版的著作《不同的聲音:心理學理論與婦女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中提出來的(請參照Gilligan,1996年[1982年])。在這本書中,吉利根對她的老師勞倫斯·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勞倫斯·柯爾伯格(1927—1987年),美國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道德教育、道德推理與道德發展,以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著稱。主要著作有《道德發展心理學》等。—譯者注】所提出來的道德理論進行了探討,即柯爾伯格認為人類道德的發展是與他們對於公平性的判斷的發展等同的。柯爾伯格是從對他的完全由男性組成的被試群體的實證研究中,得出這個觀點的,而吉利根從中所思考的是,女性的道德經驗會對道德哲學的思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根據她自己對女性的實證研究,吉利根提出這樣的理論,即存在著兩種道德觀:公平性的道德觀和給予關懷的道德觀,因而無論是在對有關照顧的權衡中,還是在對有關公平性的權衡中都會產生道德問題(請參照Gilligan,1991年:第81頁)。這兩種不同的道德體係的源頭是不同性別所特有的與性別相關的經驗世界,而並不是性別本身。在“男性的”公平性觀念中,自我會被提升為與社會關係的環境相對的道德權威。在遵守公平性的規範的要求和遵守同等重要的康德【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年),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古典美學和星雲說的創立者。康德被認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如果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代表作品有《純粹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等。—譯者注】的絕對命令【康德認為人的道德是純粹的義務,義務是出自對法則敬重的一個行為的必然性,它先行於一切經驗,存在於通過先天的依據來規定一致的理性的理念之中,善的意誌是唯一的善,義務是出自善的意誌的行為,它僅僅為了善而做善行,與出於非理性的、情感性的偏好有本質的不同。?因此,作為義務的道德的基本原則的形式是絕對命令(或稱“定言命令”)式的,無附加條件的,以祈使句形式表達;而假言命令需要前提條件,是以條件句形式表達的。康德認為,假言命令式的“道德”不是真道德,它們出於對利益、愉悅感等的追求,是對道德的工具化。—譯者注】(Kategorischen Imperativ)的要求之間就會產生內在的衝突(請參照同上出處:第84頁)。因此,就可能出現這樣的錯誤,即“將自己的觀點和客觀的立場或者事實相互混淆,並且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將他人納入自己的標準當中”(請參照Gilligan,1991年:第97頁)。而在“女性的”給予關懷的觀念中卻有著相反的理解,它是指自我的構造中,道德的抉擇不是作用於自我的內化—這是實現將自我和他人區分開來的基礎,而是通過轉向一個與自己的觀念並不相符的他人,從而形成在不同情境下的定位,並且采取在其中所找到的可能的解決方案(請參照同上出處:第87頁)。從批判的角度來看,在給予關懷的觀念中,存在著這樣的傾向,即“忘記自己特有的標準,並且盡可能地采納他人的觀念,也就是將自己變成‘無我’的,然後按照他人的標準重新定義自我”(請參照Gilligan,1991年:第97頁)。在後來的學術討論中,吉利根的“兩種道德觀”的二元模式不斷地被質疑,因為它不僅將多元化的道德觀進行了簡化,而且在形成道德觀念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各種要素在這個模式中也被加以簡化(請參照Nunner-Winkler,1991年)。【吉利根理論的另一個缺陷是在於過分強調本位主義(請參照Nagl-Docekal,1993年)。Carol Thomas從整體上懷疑關懷理論中所分析出的特征,並將它歸為生活常識層麵上的經驗性的描述範疇】盡管如此,吉利根的研究仍然是值得讚賞的,尤其是她在“義務”和“關係”這些概念中提出了道德的關係,並且發展了不是以“公平性”、而是以“好的生活”為導向的道德哲學。由於“關懷”倫理對社會過程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理性層麵,而且也描述了新的認知方式,在這當中情感作為重要的元素被納入進來,因此伊麗莎白·康拉迪(Elisabeth Conradi)稱吉利根的理論是“對緊密團結的全麵透視”,在此基礎上使得“關懷理論”得以進一步的發展(請參照Conradi,2001年:第25頁)。關懷理論盡管是以對緊密團結的觀察中所獲得的認知理論為基礎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了很大的變異。在關懷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中,產生了一些毋庸置疑的和一些備受爭議的觀點,但是在有關關懷的理論中達成共識的是,“照顧”的形式是隨著文化、曆史和社會背景的不同而不同的,並且重視程度也不一樣(請參照Cancian/Oliker,2000年;Tronto,1993年)。同樣沒有爭議的是,“照顧”當然不一定是正麵積極的。例如,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具有良好意願的照顧行為,卻引起了被照顧者的負麵的感情,並且也許不符合他的需要(請參照Fineman,2003年)。而負麵的反應也可以由第三方帶來,也就是,如果不是因為那個被照顧的人,他有可能得到照顧(請參照Tronto,2005年)。但是,所有關懷理論的衍生理論,其中心思想都強調主體性是不言自明的,也就是說這是以笛卡爾【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係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唯心主義者的代表,提出“我思故我在”(即“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的觀點和“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開拓了“歐陸理性主義”哲學。重要著作有《方法論》、《哲學原理》和《形而上學的沉思》等。—譯者注】所指出的獨立自治的主體為基礎的。因此,關懷理論可以被看作是以獨立自主的主體為探討對象、從而用於分析在主體和由此形成的主體間關係的社會哲學理論的變體(請參照Conradi,2001年:第136頁)。在吉利根那裏已經提出了這種觀點,她認為在給予照顧的觀念下,依賴性不隻是對獨立自主性的妨礙,而且與依賴性首先聯係在一起的是相互依存的狀態(請參照Gilligan,1991年:第98頁及其後頁)。關懷理論將人作為關係的基礎,由於人們往往有著差異化的個性,因而也會帶來複雜的局麵(請參照Andresen,2005年:第123頁)。正因為如此,關懷理論並沒有將不對稱的關係隻是理解為權力關係,因為在這種關係中會很快地實現相互獨立的狀態。南希·弗雷澤(Nancy Fraser)【?南希·弗雷澤(1947年—?),美國著名的批判理論學家、政治哲學家,她是繼哈貝馬斯和霍耐特之後,主導了西方批判理論學派的主要學術組織“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年會,是該會議七人領導小組的核心人物。主要著作有《不守規則的實踐:當代的社會理論中的權力、討論和性別》、《正義的尺度:在全球化社會中重新形成的政治空間》和《女性主義的命運:從國家管理的資本主義到新自由主義的危機》等。—譯者注】在這種上下文的背景下,指出依賴性在社會、道德和心理方麵的決定性意義:“形成理想的、獨立人格的前提,往往或是含蓄地或是直接地與對依賴性的恐懼相關,這種恐懼性與那些讚同依賴性的觀念構成鮮明的對比”(請參照Fraser,2001年:第219頁)。南希·弗雷澤批評了處在獨立自主性和依賴性範疇中的關懷理論,在麵對具體的他人時,存在的認識論上的盲區,並且由此提出應該轉向關聯性、依賴性和易受傷害性的範疇中去。關聯性、依賴性和易受傷害性的範疇應該被作為人際關係概念的主要部分,並且用來解釋與之有關的經曆。易受傷害性如同由此可能產生的被他人所支配的狀態一樣,都是日常經曆,而且也因此是人類生存條件的核心要素。因而,不對稱的關係就相應地成為理論構建的出發點了:“雖然在政治學和道德哲學的著作中,對於公平的互動給予了理論上的高度重視,但是事實上,不公平的關係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占主導地位。”(請參照Feder/Kittay,2002年:第2頁)。這個觀點認為,獨立性和自主性是稀有物品,幾乎不與人們的日常體驗相匹配,反而,照顧實踐的多種不同的形式反映了人類的生存狀況。奈爾·諾丁斯(Nel Noddings)【奈爾·諾丁斯(1929年—?),美國女性主義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教育的哲學》《正義與關懷》《培養有道德的人》《批判性課程:我們的學校應該教什麼》等。—譯者注】從兒童時代的被照顧的經曆分析人們之間的指涉性的理論:因為母親—孩子關係和孩子對父母的(與性別無關的)照顧經驗一樣,都是完全決定社會生活的基本現象,因而這樣的照顧可以作為解釋在日常生活中起導向作用的道德倫理。諾丁斯認為照顧他人的經曆和被照顧的經驗之間具有以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