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伊始,在西方社會中,除了老齡化這個問題之外,幾乎沒有其他話題與自我確認和他人確認之間的關係、自治性和依賴性之間的關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社會中關於老齡化的討論,很大程度上是與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預期相關的。一方麵,這些討論使人們預計到對於高齡人群的照顧需求將不斷提高;另一方麵,這些討論將諸如自立性、責任心、活躍性等詞語運用到了最高的年齡段(請參照:Van Dyk/Lessenich,2010年:第2頁)。相應地,這也引起社會的各個層麵都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當人們到了生命後期的年齡段時,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也對他人產生了更大的依賴,那麼他們如何通過社會機構、家庭和更為廣泛的社會網絡獲得照顧;同時,又有哪些是老年人能夠、願意或者應該自己來承擔的。當然,這些問題的另一麵,即如何對所謂的特別護理進行社會管理,就又將有關高齡以及人們在人類學上先天的脆弱性這些話題放到被關注的中心位置;同時,如何處理不對稱的關係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要。因此“老年”和“童年”一樣,都從根本上牽扯到了個體性邊界這樣的問題(請參照:Honig,1999年:第213頁),並且也對人類作為自治性主體的形象提出了挑戰。由此,又延伸到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老年人與家庭中其他人相互關係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在直接的依賴關係結構中—尤其是在家庭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生活狀況的變動(請參照:Andresen/Diehm,2006年:第14頁)。那麼,在一個以自主性為導向的、而且有社會性分化的社會中,如何感知、並且闡述老年人在家庭世代關係這個小的社會範圍中可能的依賴?並且,老年人對於提供照顧的一方究竟產生了哪些依賴?
盡管有關家庭的幫助潛能的變化過程是非常有意思的題目,而且也有許多研究是關於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後果這個方麵的(例如,請參照Attias-Donfut,2000年;Terhart/Tippelt,2009年);但是,那些經曆過與一方或雙方進入人生最後階段的父母共同生活的人們,如何處理他們在這些方麵的經驗,他們從這樣的家庭圖景中得出了什麼結論,他們又對當他們自身進入老年階段時需要哪些幫助有什麼推論以及因此需要建立哪些世代間的關係模式和親密聯係模式,有關這些方麵的問題都隻有少量的建立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的認識。而這裏所呈現的定性研究將填補這些方麵的研究空白,並且將人們(在家庭視角下)對於照顧、世代關係和老年人等方麵的經驗與未來的老年人、對被照顧的預期結合起來。在這項研究中,也將以描述性訪談為基礎,憑借有著廣泛含義的“照顧”這個概念,探索被調查女性和男性曾經與他們進入垂暮之年的父母有過哪些相處的經曆以及他們又是如何設想自己走向衰老這個過程的。照顧他人和被他人照顧,對於人們而言是在什麼情況下成為一個需要思慮的問題的?人們對於與家庭中其他成員保持或親密或疏遠的關係有哪些設想?
接下來的研究報告中將要呈現的照顧護理故事中的男女們,都曆史性地屬於這樣一個社會群體,即他們都麵臨著來自他們父母的照顧需求,這種需求第一次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而且還被貼上了諸如“世代間照顧”這樣的標簽(請參照《明鏡雜誌》(DER SPIEGEL),2005年第19期)。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卡爾·曼海姆(1893—1947年),社會學家,是經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知識社會學問題》《保守主義思想》《競爭在精神領域之中的意義》和《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等。—譯者注】的“世代間相互關係”這個術語表達了,通過參與共同的、曆史—社會的命運而產生的世代間的關聯(請參照:Mannheim,1970年:第542頁)。在這裏將呈現對那些曾在不同程度上密切照顧過他們的,正處於人生最後階段的一方或雙方父母—他們屬於最年老的世代中的成員—的成年子女的訪談,這些子女們將在或遲或早的未來也邁入人生的最後階段,通過對於他們的有關身份地位的變化的訪談,人們能夠從敘事的角度理解,個體是如何領會和對待老年這個問題的。訪談中的敘述者—無論男女—都體現了他們作為家庭中的照顧文化的個性化的設計者、相關語境和含義關聯的塑造者的角色。而與此同時,這些陳述顯然也是關於家庭的世代間關係和老年人特殊的主體化方式問題。因而,這樣的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三個問題:1.從家庭中的照顧文化的角度出發,人們如何理解和設計他們在過去照顧他人的經曆和對未來被照顧的期望之間的關係?2.家庭中有哪些世代間關係以及哪些親屬間關係的結構是能夠重新建構的?3.來自家庭的照顧和社會所提供的照顧之間表現出什麼樣的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