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1 / 2)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導向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凝結和積澱而成的優秀成果,是中華文明的精華與結晶。千百年來,它推動和支撐著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曆史,為人類文明史書寫並增添了偉大而壯麗的篇章。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日益交融,與中國實際不斷結合,對中華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得到了不斷弘揚和培育的過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創造解除了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文化窘境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在各個方麵都遭遇了西方強勢文明的衝擊與挑戰,民族、國家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麵對這一“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華大地上無數仁人誌士雖然經過艱辛的探索,勾畫了眾多解決危機的方案,卻都無法從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直到馬克思主義這樣先進、科學的思想武器傳入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才使這一窘境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

中國作為後發展國家,其現代化進程是在外來壓力和影響下啟動的,在世界現代化大潮中處於被動的、消極的狀態。這種狀況使中國的現代化處於一種兩難的文化窘境之中;中國要富強、要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麵,必須學習西方,進行現代化建設;但如何在學習西方文化長處的同時,又不成為西方的附庸,如何應對西方價值觀向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挑戰和西方意識形態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消解,這一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長期難以找到正確的發展之路,中國的先進分子也陷入了無法解脫的認同危機之中。而馬克思主義產生於西方的文化土壤,但它關注的卻是全人類的解放與發展,它體現了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弊端。因此,它無可替代地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完成近代曆史任務的必然選擇。也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解決中國革命與建設問題的指導思想,並創造性地堅持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促使中國的現代化從器物和製度層麵深入到精神文化層麵,解除了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兩難文化窘境,逐漸擺脫西化的困擾,使中國人在精神上和社會現代化中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成為可能。而中華民族精神現代化的啟動,標誌著中國現代化開始進入了全麵整體推進的階段,走上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體現並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接納和融合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寬容自強精神。馬克思主義隻有被中華民族文化所認同和接受,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有機契合,才能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過程中,中國文化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和寬廣的眼界,才能更好地接納馬克思主義,成功地實現其中國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氣度,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堅強奮鬥精神。從曆史上看,中華文化在寬容和吸納中得到了豐富,中華民族在自強和奮鬥中得到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即將傳入中國之際,中華大地上開展的轟轟烈烈的追求科學與民主的新文化運動,就體現了覺悟的中國人思想上的開放和精神上的寬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以開放的態度歡迎並接納馬克思主義,這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寬容精神和自強精神。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結合進而達到融合,更表現了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