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1835—1910)這位美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幽默諷刺作家,對於中國讀者是並不陌生的。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篇小說,很久以前就曾被大量譯成中文,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外國文學讀物,使成人或兒童都百讀不厭。他不但善於寫長篇小說,而且也是個寫短篇小說的高手。他的短篇小說,主題深邃,技巧高超,是他的整個小說創作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美國文學寶庫中的優秀遺產,為世界廣大讀者所喜愛。
馬克·吐溫出身於小職員家庭,由於家庭生活困難,他從小就要幫助家裏幹些雜務。12歲喪父,接著他便開始了自謀生路的獨立生活。從18歲到26歲(1853—1861)這8年之間,他先後當過印刷所的學徒、排字工人、領港員、礦工,還當過半個月的兵。其中特別是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數年水上生活,對於使他熟悉各類人物,認識社會現實有很大幫助,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馬克·吐溫特別喜愛讀書。他貪婪地閱讀但丁、莎士比亞、喬叟、塞萬提斯、伏爾泰、斯特恩、薩克雷和狄更斯等著名作家的作品。18歲當排字工人時,他就在印刷工人圖書館裏度過他的每一個夜晚,並且從這時起,他還開始學習法語。
27歲時,他在內華達州弗吉尼亞城的《企業報》擔任記者,從此便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28歲時,他開始在報上用“馬克·吐溫”的筆名發表以描寫密西西比河上水手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幽默小品文章。馬克·吐溫的原名叫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他之所以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是由於密西西比河上那段水手生活對他的影響。船上的水手在測量河道水深時,經常以高吭的聲音喊著“marktwain”,意思是“水深兩英尋”(一英尋為6英尺),船隻可通行無阻。他便將這句水手的行話順手拈來,作為筆名,發表文章。沒想到他後來成為鼎鼎大名的作家之後,竟以此筆名為廣大讀者所熟悉,而對他的真名,知之者反而寥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