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殺人狂(1970—2000)
所有的生物都會殺戮,幾乎毫無例外,但所有的生物中,隻有人類為了快感而殺戮……
——馬克·吐溫
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罪犯。
——羅伯特·F.肯尼迪
後現代連環殺手
他是一位英俊瀟灑、體格健壯、談吐優雅的年輕男子,他彬彬有禮,深受歡迎,和藹可親,富有同情心。他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大學心理學學位,辦事幹練,極有風度。他擁有各個年齡段的眾多朋友,並與多位女士交往過,女性朋友都認為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親密朋友。一位年長的女士稱其為“可愛的淘氣鬼”;另一位做過警察的犯罪紀實女作家和他相識,稱他為“老派紳士”。他曾在危機診所熱線服務中擔當自殺顧問,並考入西雅圖的一所法學院。州政府聘請他擔任犯罪控製顧問,他甚至為女性讀者寫過一本預防強奸的書籍。他是一名勤奮的共和黨誌願者,經常參加各種政治晚宴,經常接到邀約。在某些人的眼中,他受人尊敬,甚至可能在未來競選州長,乃至總統。但實際上,他是一個戀屍癖,曾在6個月時間裏綁架、謀殺、強奸、肢解了20個20來歲的女孩。他一度在自己的公寓裏放了四個受害者的頭顱,還曾在一個女友的壁爐裏焚燒過一個頭顱。他就是西奧多·“泰德”·邦迪。
邦迪是第一個“後現代”連環殺手。他出現的年代正好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候,公眾還沒開始使用“連環殺手”這個稱呼,對這個名詞的概念也不是很了解,但民眾、警察和專家都在疑惑:為什麼類似的凶殺案越來越多?
是的,自從1963年11月的那個星期五下午肯尼迪遇刺後,美國人民就發現謀殺案似乎越來越多了。當時的美國小朋友都還記得,那天下午的動畫片節目都被取消了,一直到第二周才恢複播出。那三天裏,電視機裏隻能看到驚慌失措的人們。三天之後,電視上播出了凶手被人擊斃的畫麵,並一再重播。伯特和烏龜[?美國國防部在20世紀50年代製作了一部教育短片,用伯特和烏龜兩個動畫形象教育人們如何應對原子彈襲擊。
]警告孩子們,在炸彈尚未到來時就要臥倒並尋求掩護,那還隻是假想的危險,而在肯尼迪遇刺後,整個世界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之中。肯尼迪之死是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之間的中間點,它們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或許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但人們在1963年11月的感覺確實很糟糕。就在肯尼迪遇刺的第二天,“波士頓行凶客”在《新時代》上傳達訊息:他已經奸殺了第12個受害者——一位23歲的主日學校教師。12人不是一個小數目,在學術研究中,殺害超過8人的連環殺人狂就被定義為“極端凶手”(不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為什麼不是7或9呢?)。
自此之後,事態似乎急劇惡化,謀殺案越來越多,發生的地點也越來越多樣化:教堂、辦公室、街頭、海外、稻田、大學校園、海灣、購物中心等等。奇怪的謀殺案也越來越多:1966年,芝加哥幾名流浪漢為了獲得一些安非他命藥品,在一天夜裏捆綁、刺傷、扼死了8名護校學生。三周之後,一個瘋狂的大學男生爬上一座鍾樓,用一支步槍打傷45人,打死16人。然後,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在數月之間先後被殺,更不用提數不勝數的街頭暴亂造成的傷亡。在此期間,還有美軍在越南美萊村犯下的屠殺罪行,以及沙朗·泰特被瘋狂嬉皮士殺害的案子,都極度駭人聽聞。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情況似乎沒有絲毫好轉。
20世紀70年代第一件引起公眾注意的案件發生在1971年5月。這起案件的受害人數同樣驚人,警察在加州的一座桃園裏挖出了26具屍體,死者都是農場臨時工。凶手胡安·克羅納是一名包工頭,育有四個兒子。我們無法理解:他行凶的時間跨度巨大,為什麼始終無人發現?媒體也沒有報道他因何殺人,似乎克羅納隻是一個瘋子,是一個瘋狂的同性戀者。難道是因為死者都是墨西哥裔農場工人,我們就不用追究了嗎?
兩年後又發生了一起類似的案件,迪安·科爾在休斯頓謀殺了27名年輕的臨時工,似乎也沒有引起警覺,因為他隻是“同性戀垃圾”,他死了似乎就萬事大吉了,就像他的受害者一樣,不用審判了,沒有報道,沒人關心。更令人吃驚的事情是,最近一份關於美國在1800~1995年產生的連環殺手的報告稱,45%的凶手出現在1975~1995這20年間。
1976~1977年,大衛·伯科威茨有計劃地在紐約皇後區射殺婦女,並效仿“開膛手傑克”給媒體和警局寄去嘲弄的信件,自稱“山姆之子”。這一次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因為一名大學女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人殺害了。紐約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當伯科威茨被捉拿歸案時,人們震驚地發現,凶手竟然是一個文雅、溫和的小胖子。他像個瘋子一樣自稱是一條黑狗命令他殺人的,民眾竟然都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