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家(1 / 1)

這個炎熱的夏天,“錢荒”成為中國社會的流行熱詞。此次“錢荒”事件發生於中國銀行業中,於是銀行與企業、商業及大眾的關係,第一次真實、生動地出現在生活之中,而不僅僅停留在專家筆下或者新聞播音員的口中。

現代社會是商業社會,人們離不開銀行,離不開金融。以銀行業為主業的企業家,稱銀行家。銀行家再進一步發展,就是金融家。

現代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按照這樣的邏輯,進行種種金融交易的行家就是金融家。

經常有人歎息,中國奇缺優秀的銀行家,更遑論優秀的金融家。其實,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半個世紀以來,銀行界與金融界真正的領袖的確罕見。但是,在近百年前,以陳光甫為代表的華人銀行家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打造的華資銀行由無到有、由小到大,曆經內戰、抗戰還能頑強地生存。長,並與國際各大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周旋,這些努力與成就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真正的銀行家要有服務精神,要有擔當與責任感。真正的金融家要有創新意識,同時要有強大的風險控製與業務運營能力。這幾點,在陳光甫身上都能充分體現。而且他商而優則仕,由成功的民營銀行創辦人,到進入政府主持幣製改革大業,並與美國等外國政商博弈……這一切,都為中華民國經濟“白銀時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陳光甫出身寒微,但是依靠勤奮與智慧,在80年前,就成為一個國際矚目的華人金融家。陳光甫還在抗日戰爭期間,忍辱負重,遊說各國政府與各種國際組織,為民國政府爭取到了難得的國際援助。僅此一點,他就足以與其他行業的民族企業家比肩。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雖然任職政府,但是不依附權力,不取悅權貴,所以到了70多歲的高齡,他還要為自己創辦的銀行的權益而在大洋兩岸奔走,晚節不虧。

可以說,在過去百年的商業史之中,陳光甫是被嚴重低估的企業家。他以專業的金融理論和廣闊的現代視野,一直活躍在民國金融界前沿。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我們這片土地上有過一位如此優秀的銀行家、金融家與企業家,這也是我們為何多方搜集資料,邀請高手撰寫這本書的最大原因。

曾有沃頓商學院的財務專家斷言,銀行業很少出現偉大的企業家。金融家大都是保守派,但是保守一點總是好的。這些話至少對了一半。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大批金融業內的創新被證明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引發了波及全球大部分國家的金融海嘯,給各個經濟體及普羅大眾帶來的創傷至今未愈。這確實是美國金融創新過度、管製太鬆所致,但是中國的金融業問題跟美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中國的金融管製太多、太死,壟斷無處不在,許多銀行經營者短視、保守、落伍。因此,當我們看到這些新聞——2012年的“吳英非法集資案”與“溫州民企擔保鏈斷裂”,2013年8月的“光大證券烏龍”與“賣保險的短裙美女席卷五億元跑路”等消息時,不禁苦笑,同時更加唏噓。

利率市場化、彙率市場化、資本賬戶的開放、民間金融的開放、證券市場的規範,這些都是中國金融業亟需進行的改革。此時,我們重溫陳光甫的一生,就是對金融從業者們的國際視野、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的期許。我們也希望中國的今天與未來能夠出現更多像陳光甫這樣有魄力、有才華的金融家。

陸新之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