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張少解圖(2 / 2)

“非也!我寫那五個字是對那獸皮地圖的一種詮釋,你來看:鳳翅,兩字對應獸皮地圖上的兩山走勢,地圖之上的山勢,像雁翅分向兩邊,雁,鳥也,世上本無鳳,鳳,亦鳥了,所以鳳翅二字是指兩壁立高山。鎦金,諧音‘留金’,兩字說明此處有財寶為先人所留。鏜字諧音‘躺’,人生為立,人滅為躺。說明此處為一古墓。我在《淶水縣誌》查閱到,此處原為一大山,並非現在的兩山夾一溝,後來大約在公元705年,天降大雨,這一場雨,猛下了三十天,北京一地變成一片清汪洋,很多山領均被衝刷得光禿禿的。植被被毀,從山上衝下來很多冥器,這也引來了很多盜墓高手的關注。就目前可查的史事記載,唐長孫皇後開始提倡儉葬,開了依山而鑿穴為陵的先河,許多後世帝王效仿之,但是通過從山上衝刷下來的冥器可辯,依山而為陵的墓葬體製,早在長孫皇後之前就存在了。北京,北枕燕山山脈,西靠太行山。山陵廣袤,如果從正史中的記載來看,葬於此地的帝王除了明代十三帝王之外,其他的均無記載,可是,與正統王朝相並而存的小國家多如牛毛,如與北宋長期並存的西夏王朝就是一個例子。在這些小國家中,曾有一個存於太行山脈的國家~淶國,此小國背靠太行,以釆藥,漁業和授獵為生,存在時期約在公元前100年左右。共存150年左右。150年,經營一個小國家,足夠走向穩定和繁榮了。”

張少喝了口水,繼續講道:

“現在我已探明,這個國家曾經存在具體位置就是京西的淶水縣十渡這個位置。在這裏有一條河流叫拒馬河,這條峽穀,是由九曲十八彎的拒馬河的河水衝刷而來。關於拒馬河由來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西南最高的山頂住著一戶人家,隻有婆媳二人,生活還好,就是吃水十分困難,要到十餘裏的山窪中挑水,羊腸小路,崎嶇難行。挑回水需用大半天。而這家婆婆生性高傲自私,對兒媳小娥十分刻薄,要求兒媳天天給他挑新水吃。小娥相貌不揚,心地善良。無論春夏秋東,嚴寒酷暑或風霜雪雨天氣,他必須下山擔水累的腰酸腿疼。婆婆還故意刁難她,每次擔回來的水隻流前麵的一桶,把後麵的一桶潑掉,水缸必須天天滿著。活這麼累還不給他吃飽飯。

一天,烈日炎炎,小娥挑著一擔水爬上山崖,汗濕透了衣裳,她放下擔子正擦汗,一個白胡子老頭騎著一匹馬突然出現在她的麵前,老頭和藹地說:“這位大姐能舍給我一桶水嗎?我的馬數日未喝上水了。”小娥打量了一下老頭,慷慨的說:“給您一桶。”白馬將一桶水喝完,忽然連人帶馬都不見了。第二天小娥擔水回來,又在這裏遇到老頭,又要去一桶水飲馬。第三天、第四天,直到第五天都是如此。第六天小娥擔水回來,又路過這個地方,她決定不停歇,沒想到老頭已在這裏等候她。老頭慈祥地對小娥說:“這位大姐實在太辛苦了,我的馬白白喝了你五桶水,沒別的可送,就給你這把馬鞭子吧。”小娥不要,老頭告訴她;“拿回這把鞭子,搭在缸沿上,每天清晨晃兩下水缸就滿了,從此就不必受苦了。”小娥半信半疑的接過鞭子,一眨眼老頭和馬又不見了。第二天淩晨,小娥決定試試,她把缸沿的鞭子晃動兩下,果然靈驗。

過了兩天,婆婆發現小娥不去挑水,便怒氣衝衝的走進廚房,一看缸裏滿滿的水,更奇怪的是缸上還搭一把鞭子。婆婆高叫:“這是什麼玩意?”說完往外一抽,“嘩”的一聲,水如柱的噴了出來,竄到屋頂,流出門外,婆婆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可是水比她快,眼看婆婆被水衝走。小娥急中生智,掀起鍋蓋扣在缸上。從此,一股清泉源源不斷的從這裏流出,彙成一條大河,河水把大山衝出一條彎彎的河穀,小娥化作泉口上麵的小山。後人為了紀念小娥便在泉口上麵的小山修了一座廟,廟前建了一座塔,這就是現在說的廣昌廟和廟前的古塔。

千百年來,這個美麗的傳說在拒馬河沿岸人民中流傳著......

張少一臉沒正經的講著,我上去就給了丫一腳,說道:

“你丫還有正行沒有?我不是聽你講故事的,快快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