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 廖承誌之母何香凝:翰墨情深(2 / 3)

廖承誌從小受母親熏陶,也喜愛繪畫。何香凝作畫時,他專心守候在母親身旁,一邊研墨,一邊琢磨。有時實在忍不住,就提筆畫起小人像來,雖然筆法稚嫩,但人物卻栩栩如生。當何香凝發現兒子的特長後,十分驚喜,決心把兒子的繪畫天才好好發揮出來。於是,每當她完成一幅畫作後,就要求兒子補畫一個“小娃兒”。在母親的精心指導下,廖承誌的繪畫技藝進步很快,不論素描、國畫、漫畫,無不得心應手。

更重要的是,何香凝不但教給孩子如何畫畫,還賦予廖承誌高尚的畫品和人品。何香凝一生為革命所做的一切,以及表現出來的卓爾不群的品格,給廖承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母親崇高情操的浸染下,廖承誌於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一方麵與敵人周旋,一方麵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情感……

1933年,廖承誌由上海轉入川陝革命根據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擔任第四方麵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廖承誌看到負責人張國燾的一些“左”的錯誤,便坦誠地提出批評,竟遭打擊報複。1934年底,身為川陝蘇區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以“充當蔣介石偵探”為借口將廖承誌關押起來。在長征路上,作為“犯人”的廖承誌雖處境艱難,卻並不消沉,還常常畫花草、山水,也給朱德、劉伯承及其他戰士畫像,並經常在宿營地畫馬克思、列寧像供給部隊張貼。當時,鄂豫皖蘇區創始人和紅四方麵軍裏的知識分子黨員,大多被張國燾“清洗”了,但廖承誌因為畫得一手好畫而幸免於難。

廖承誌在參加革命過程中,曾8次入獄,然而卻從未向敵人低過頭。在獄中,他拿起畫筆,用畫自畫像的形式,形象地表達了他寧死不屈的高貴品質。

1942年5月時,他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逮捕,關押在江南泰和縣馬家洲集中營,後轉重慶歌樂山監獄,先後關在“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渣滓洞、黃家園子和白公館,遭受了比過去任何一次入獄都更加殘酷的折磨,但始終表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在獄中,他曾以中國畫形式畫過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畫:一株殘禿欲倒的枯樹上棲一鷹,樹下蹲一條黑犬,借“枯樹”、“鷹犬”對反動派的處境進行強烈的諷刺。另外,廖承誌畫了一組反映獄中生活的自畫像,共8幅,含蓄地表達了他堅貞不屈的革命意誌以及所遭受的惡劣待遇。這組漫畫被秘密送到重慶。當時在重慶的周恩來、董必武和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看後,都對國民黨的卑劣行徑極端憤慨,對廖承誌的堅定立場表示敬佩。之後,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立即向國民黨當局提出了嚴正抗議,要求立即釋放廖承誌等進步人士。

1946年1月10日廖承誌獲救。這年的夏天,廖承誌的姐夫李少石在重慶遇難。他強忍悲痛,畫一漫畫自畫像送給李少石的女兒李湄。畫上,胖胖的“肥仔”(廖承誌外號“廖胖子”,他母親愛稱他為“胖仔”),坐在小椅子上,張著腿,腆著肚子,眨巴著雙眼,滑稽可人。畫的題詞是:革命者的神經,不要像纖維一樣,應該如鋼絲一樣!因此,經常笑,經常頭向著天,永遠不要消沉。畫上的人物豁達樂觀,這正是廖承誌的性格。有人說,他是麵對死神也會發笑的。

從廖承誌的身上,人們看到了一個革命者頑強的意誌和不同凡響的品格。這一切和何香凝在麵對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正氣與人格品質有著驚人的相似。廖承誌不但秉承了母親的畫品與人品,就連母子倆對於蔣介石的態度,都有著一脈相承的堅決。有一次,廖承誌被特務抓捕後,解送到重慶,蔣介石曾以“世伯”身份麵見,並勸說“如果放了你,想留你在我身邊,怎麼樣?”沒料到廖承誌卻當麵痛斥蔣背叛了孫中山先生的事業。他剛正不訶、正義凜然的精神深受黨內同誌敬佩。他的一生,和母親何香凝一樣,為黨的事業和民族振興,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風雨人生,翰墨情深

廖承誌的女兒廖茗回憶起父親和祖母何香凝時,動情地說:“父親每天一早一晚,出門前和歸來後,一定先去看看祖母,多少年來,從無懈怠。如果祖母正在作畫,他就磨墨、調色、鋪紙,有時還在祖母的山水畫上補一兩個‘公仔’(粵語,人物),使畫麵立即充滿意趣與生機。父親畫的‘公仔’很誇張,手指、腳趾似都過長,大拇指過於上翹,但卻十分傳神,常使祖母樂嗬嗬地讚賞不已。每每這時,祖母臉上的皺紋舒展得淺了、淡了。如果祖母沒在作畫,父親就與她閑談趣事或家庭生活瑣事。祖母常聽得津津有味。每每這時,她那雙望著父親的眼睛顯得格外滿足與慈愛,誰看到都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