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拍電影毋寧死
“嗨,我是李安。如果不拍電影,我就隻有死路一條。”李安用這樣的話向“好機器”(Good?Machine)製作公司引薦自己,這個公司後來投資了他1992年的電影《推手》(Pushing?Hands)。李安是世界電影業中最具天才、最具多樣性的導演之一。使之馳名於世的是他這樣一種能力:幾乎能夠就任何一種主題拍出刺激人心、獨具創意的電影來—維多利亞式的愛情故事,武打史詩,超級英雄動作片,有關受到禁止的性關係的悲劇。李安已經拍攝了11部為其贏得極高讚譽的電影長片,多次將奧斯卡獎、金球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獎收入囊中。盡管這些電影的題材涉獵廣泛,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都具有錯綜複雜、通常極富爭議的主題,使它們為哲學探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本書旨在探索李安電影之哲學,書內篇章援引了東西方哲學,以觀察李安作品中的多元文化主題,從而使讀者得以洞悉李安的電影,並了解根植於它們其中的、豐富的哲學遺產。
二、李安的事業:一個拍電影的人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但直到37歲時才開始其專業電影攝製者的事業。李安的父親是位中學校長,是傳統的儒者,強調教育和孝道。李安曾兩次高考落榜,這著實令其父蒙羞不已。李安於1973年考入台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專業,這更讓其父自覺顏麵掃地,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的台灣,電影算不得什麼正經職業。
1978年,23歲的李安遠赴美國,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厄巴那香檳(Urbana—Champaign)分校的電影專業。因為英語是其第二語言,所以他轉而學習導演,將其作為繞開其語言限製的戲劇中介。1980年,他拿到戲劇和戲劇導演方麵的學士學位,注冊進入紐約大學提斯克藝術學院(Tisch?School?of?the?Arts)攻讀碩士。在此期間,他拍攝了多部頗受讚譽的學生電影短片,並為斯派克·李(Spike?Lee)的一部學生影片充當攝影師。1985年,李安拍攝完《分界線》(A?Fine?Line),這部時長43分鍾的電影,是其畢業作品。盡管他的電影贏得了紐約大學的兩個最高大獎—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但在獲得碩士學位之後,李安在長達6年的時間裏都不曾做過與電影相關的工作。
1990年,一家新的電影製作公司—“好機器”—與李安聯係,同意投資他拍攝其第一部電影長片《推手》(1992)。由於這部電影獲得了很高的讚譽,在亞洲大獲成功,使李安得到資助拍攝另一部低成本電影《喜宴》(The?Wedding?Banquet),該片繼而成為1993年最有利可圖的電影,雖然成本低廉,卻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飲食男女》(Eat?Drink?Man?Woman,1994)接踵而至,為李安再次贏得同一類別的奧斯卡獎提名。李安的早期工作吸引了好萊塢的注意,於是他接下來的三部電影都是使用英語的大製作。1995年,他導演了根據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Sense?and?Sensibility)
改編的電影,該片獲得了7項奧斯卡獎提名,並獲得了一項最佳改編獎。在此成功基礎之上,李安又拍攝了兩部享譽極高、發行量有限的電影:《冰風暴》(The?Ice?Storm,1997)和《與魔鬼共騎》(Ride?with?the?Devil,1999)。這三部電影與他早期的三部曲一道證明了李安作為一個電影拍攝者的廣度與深度,因而他很快樹立起聲望,被認為是能夠將任何主題都變為一部上乘之作的導演。
2000年,李安執導了有關清朝武術的電影《臥虎藏龍》(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該片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並得到10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斬獲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藝術指導獎和最佳原創音樂獎。盡管李安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電影獎的提名,卻與這兩個獎項都失之交臂。李安繼該片之後,又於2003年成功執導了根據一個廣受歡迎的漫威公司漫畫係列改編的電影《綠巨人》(Hulk)。這位導演極富藝術性的想象持續受到環球電影公司(Universal?Studios)的約束,它拒絕了李安有關綠巨人的悲劇性闡釋,而更青睞於一部直來直去的動作片。盡管李安的技巧在整部電影中都得到了淋漓展示,但《綠巨人》絕對沒有展現其充分的藝術潛力,在影評和票房方麵都未獲佳績。
《綠巨人》的失利使李安灰心喪氣,在此期間,他曾考慮停止其電影拍攝事業。幸運的是,他的父親勸說他再拍一部電影,於是李安將注意力轉向《斷背山》(Brokeback?Mountain)。2005年,這部備受爭議的電影得以上映,並獲得廣泛的好評。它獲得8項奧斯卡獎提名,並得到了其中的三項大獎,包括李安的第一次最佳導演獎。雖然《斷背山》獲得最佳影片獎可說是眾望所歸,可它還是敗給了《撞車》(Crash,保羅·哈吉斯[Paul?Haggis]導演,2004)。李安接著於2007年執導了充滿性張力的《色·戒》(Lust,Caution)。盡管大部分性內容都被剪輯掉了,該片還是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在美國得到的NC-17評級限製了它的發行。盡管評論家們大多對《色·戒》都大加讚賞,但李安接下來的努力,《製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2009)則不那麼成功。盡管有的評論者發現,該片對艾略特·台伯(Elliot?Tiber)和湯姆·蒙特(Tom?Monte)2007年異想天開的小說改編盡如人意,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它將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文化轉型時期的複雜問題過於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