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十一二歲年紀的孩子而言,他們開始成長,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們並不成熟,沒有自己真正正確的價值判斷,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影視以及周圍人的影響,然後進行模仿。當他們發現一些東西看上去覺得很酷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模仿,但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可能是錯誤的,直到在周圍人不斷的對與錯的指導下,會漸漸的形成自己的是非觀,然後這個觀念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她們產生很大的影響,除非某種其他思想的強製介入才會使他們改變,道德是什麼,其實他們是不清楚的,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好好地去引導他們,那麼可能會使他們之中的一些人誤入歧途。
所以我們的電影作品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指引,沒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意義,而是追求血腥和暴力,這樣的電視對於青少年而言往往會帶來很大的負麵影響,甚至帶領著他們走向錯誤的道路,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思考,電影也好,我們的主流媒體也好他們所擔當的職責是什麼,他們是否思考過,他們的作品會給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帶來負麵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影視作品能夠用一個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多多在勵誌,道德引導方麵,或者是電影深刻的人文關懷中去教育,去匡正我們的社會那麼他就會發揮非常積極的作用,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積極的效應。
成長是每個人必須經曆的一個階段,尤其是對於中學生而言,他們的思想往往不成熟,他們一直無法擺脫父母為他們設置的一條父母自認為適合孩子的路,這導致了很多孩子的叛逆,很多孩子希望自己可以快速長大,可以擺脫父母的控製,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自由,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去理解孩子,不是平等地站在孩子的麵前充當朋友的角色,而是警察的角色,一直在批評他們哪裏做的不好,哪裏不應該做,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反感,最後變得陽奉陰違,和父母所要的結果背道而馳。
其實我們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曆,這種經曆會深深地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一種印象出來,這種自己的潛意識的印象使他們想要把自己的人生經曆傳遞給孩子,然後作為孩子的路標,可是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社會在發展在前進,我們所經曆的東西都是一個特定時代的東西,在未來很難再看到了,那麼在一中不符合時宜的教育中,孩子自然無法理解上一輩所講述的東西,也就無法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裏麵產生共鳴,更不要說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每一個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不可能和別人一樣,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來判斷孩子是否優秀,我們必須相信每個孩子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他們是獨特的個體,他們可能成績不優秀,可能比較調皮,可能不乖,但是這些其實都無法阻止孩子成為偉大的個體,成績優異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未必就可以一路領跑,教育的目的本身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擺脫父母曾經經曆的苦難,而是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有一種思想的升華。
父輩喜歡把自己的理想讓孩子來實現,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愛好是什麼,他們是否需要父輩的理想,他們其實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父母實現自己未實現理想的帶工具,我們的父母不能抱著這種心態去塑造孩子,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得不償失。
在孩子教育中,父母總是會以為自己就是對的,他們會認為,自己經曆了這麼多年的生活,認識的事情,看到過的人,要比孩子多得多,所以他們就應該成為孩子的指路標,成為孩子的指引,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孩子可能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和動力所在,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不是為了自己的時候,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受挫,這對於他們的發展而言是沒有絲毫的好處的。父母可以去誘導孩子朝著某個方向發展,但是不能作為孩子發展的舵手,最多隻能是推動力,方向需要他們和孩子互相協商著尋找,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是受重視的,在這種心態下,他們會主動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這麼做的原因,這樣我們的父母可能更容易理解孩子們在想什麼,他們想要的是什麼。
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之所以會叛逆,是因為父母高高在上,自以為是,沒有給孩子們自由,沒有把他們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沒有意識到孩子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如果父母耐心虛心的聽孩子的建議和想法,雙方是朋友而不是階級敵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坦誠相待,打開孩子的心扉,然後對她們進行一些指導,告訴他們某些事情可能帶來的不好的一麵,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對與錯之間,而是要在對與錯之間去尋找一個平衡點,多用假設性的問句,問孩子為什麼這麼想,然後假設的告訴他們這麼做了的可能後果是什麼,這樣他們就會以為答案是自己找出來的,當他們想通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自己成長了,把自己當成一個成人一般來思考這個世界,思考自己的需要。隻有這樣我們的孩子可能才會按著我們預定的方向去發展,而不是和父母對著幹,你說什麼,他越是反對什麼,這種叛逆實際上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